基于BIM 的安义古村建筑雕刻数字化保护研究
肖英林
南昌职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江西南昌 330500
一、引言
安义古村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是赣派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中,建筑雕刻作为安义古村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赣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内涵。
安义古村的建筑雕刻主要分布于门楼、梁枋、雀替、窗棂、柱础等部位,题材丰富,工艺精湛。雕刻内容涵盖吉祥图案(如蝙蝠、鹿、鹤象征福禄寿)、历史典故(如“二十四孝”“三国演义”场景)、文人雅趣(如梅兰竹菊、琴棋书画)以及地方民俗元素(如农耕场景、鱼跃龙门),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儒家伦理、宗族观念、祈福禳灾等深层文化寓意。例如,罗田村黄氏宗祠的门楼石雕,以“松鹤延年”为主题,采用高浮雕与透雕结合的手法,松枝苍劲有力,仙鹤姿态灵动,既彰显了家族对长寿的祈愿,也体现了雕刻匠人对石材特性的精准把握。这些雕刻不仅是装饰构件,更是解读赣北地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的“文化密码”。
然而,安义古村建筑雕刻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与保护技术滞后的多重挑战。尽管地方政府已将安义古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投入资金进行修缮,但保护工作多集中于建筑主体结构,对雕刻这一精细构件的关注度与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安义古村建筑雕刻进行高精度、全方位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二、BIM 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原理与优势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是一种集成了三维几何信息、物理属性、功能特性及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BIM 技术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实现了对历史建筑及其构件的精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管理,为传统保护方法提供了革命性的补充与升级。其应用原理主要基于“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信息集成—应用分析”四个关键环节。
首先,数据采集是BIM 模型构建的基础。针对安义古村建筑雕刻这类复杂且脆弱的遗产,通常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技术进行高精度数据获取。三维激光扫描(3D Laser Scanning)是主流手段,其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快速获取物体表面数百万个点的三维坐标(点云数据),精度可达毫米级,能够完整捕捉雕刻的复杂曲面、细微纹路与现存病害(如裂缝、剥落)。此外,近景摄影测量(Photogrammetry)通过多角度拍摄高分辨率照片,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重建三维模型,特别适用于纹理信息丰富的木雕、石雕表面,可生成带有真实色彩与质感的模型。
其次,模型构建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结构化 BIM 模型的过程。利用专业软件(如 Revit,ArchiCAD, 或专门的遗产 BIM 平台),技术人员将点云和纹理数据导入,并进行去噪、配准、网格化与参数化建模。参数化建模是 BIM 的核心优势,它允许为雕刻构件(如雀替、窗棂)定义可编辑的参数(如尺寸、材质、工艺类型),而非简单的静态几何体。这意味着模型不仅“形似”,更“神似”,能反映其构造逻辑与工艺特征。例如,可为一个木雕雀替设置“雕刻深度”“镂空比例”“榫卯类型”等参数,便于后续分析与修改。
信息集成是BIM 区别于普通三维模型的关键。BIM 模型是一个信息容器,可关联海量非几何数据。对于安义古村雕刻,这些信息包括:历史文献(如族谱记载、修缮记录)、材质分析报告(如木材种类、石材成分)、病害评估数据(如裂缝长度、腐蚀程度)、保护措施(如已采取的加固方案)、时间轴信息(如不同年代的影像对比)等。这些数据以数据库形式链接到模型的相应构件上,实现“所见即所知”。
最后,应用分析是BIM 技术价值的最终体现。基于集成的丰富信息,BIM 平台可进行多种高级分析:一是结构安全分析,通过有限元模拟(FEA)评估雕刻构件在自重、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分布,预测潜在风险点;二是病害监测与预测,通过定期扫描获取新数据,与历史模型进行差值分析,量化病害发展速率,实现动态预警;三是虚拟修复与干预模拟,在数字环境中尝试不同修复方案(如填补材料、加固结构),评估其效果与影响,避免实体操作的盲目性;四是知识管理与传承,将传统雕刻的工艺流程、工具使用、纹样寓意等非物质信息编码入库,为技艺传承提供数字化支持。
相较于传统保护方法,BIM 技术在安义古村雕刻保护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一,高精度与完整性,能无损、全面地记录雕刻的现状,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克服了照片、图纸的局限性;其二,信息集成性,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多源信息的统一管理与关联查询,提升决策效率;其三,动态可追溯性,支持时间序列对比,清晰展现遗产的演变过程;其四,协同性与可视化,为保护规划、修复设计、学术研究及公众展示提供直观、共享的平台。因此,BIM 技术为安义古村建筑雕刻的科学化、精细化与可持续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基于BIM 的安义古村雕刻数字化保护实施路径
为实现安义古村建筑雕刻的系统性数字化保护,需构建一个以 BIM 技术为核心的全流程实施路径,涵盖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信息管理与应用拓展四个阶段。该路径旨在将分散、静态的遗产信息整合为动态、智能的数字资产,为后续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多源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获取高精度、多维度的原始数据。针对安义古村雕刻的材质(木、石、砖)与位置(高处、隐蔽处)差异,采用组合式采集策略。对于大型、外露的石雕门楼与柱础,使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全方位扫描,确保点云密度足够捕捉复杂浮雕细节。对于精细、脆弱的木雕梁枋与窗棂,则结合地面扫描与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LiDAR)进行高空作业,避免对建筑本体造成扰动。同时,运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从不同角度拍摄高分辨率照片(建议像素不低于 2400 万),覆盖雕刻表面的色彩、纹理与微小瑕疵。所有采集数据需进行严格的时间与空间同步,利用控制点(如已知坐标的靶标)实现多源数据的精确配准。数据预处理包括点云去噪(滤除飞点、植被干扰)、多站点云拼接、点云 - 影像融合生成带纹理的三维网格模型(Mesh),为后续BIM 建模提供高质量输入。
第二阶段:参数化BIM 模型构建
在专业 BIM 软件(如 Autodesk Revit)中,以预处理后的三维网格模型为参考,进行参数化构件建模。首先,根据安义古村雕刻的类型学特征(如雀替、门簪、窗棂、柱础),建立标准化的“族”(Family)库。建模时,技术人员依据扫描数据,调整参数使 BIM 构件精确匹配实际形态。对于非标准或破损构件,可采用“自适应族”或直接在网格模型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建模。关键在于确保模型的几何精度与参数化逻辑,使其不仅能“再现”现状,更能“理解”构造。
第三阶段:多维度信息集成与数据库构建
将非几何信息系统性地关联到 BIM 模型的相应构件上,构建“雕刻信息数据库”。信息来源包括:1)历史档案:从地方志、族谱、修缮记录中提取雕刻的建造年代、工匠信息、历史功能等;2)材质与病害数据:通过现场取样(微损)或无损检测(如红外热成像、超声波)获取木材树种、含水率、石材风化程度、裂缝分布等;3)保护干预记录:录入历次修缮的时间、方法、材料及效果评估;4)文化内涵解读:整合专家访谈、文献研究,解析雕刻纹样的象征意义与社会背景。这些信息以属性字段或外部链接(如 PDF 报告、照片集)的形式挂接到BIM 构件。
第四阶段:BIM 平台应用与功能拓展
基于构建的 BIM 模型与数据库,开发专用的数字化保护平台,实现多场景应用。核心功能包括:1)可视化查询与监测:提供三维可视化界面,支持用户按建筑、构件、时间轴等维度浏览雕刻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的扫描数据,直观展示病害发展;2)结构安全评估:集成有限元分析模块,对关键雕刻构件(如承重梁上的木雕)进行力学模拟,评估其承载能力与潜在风险,生成预警报告;3)虚拟修复模拟:在数字环境中尝试填补裂缝、替换残损部分,模拟不同材料(如传统灰浆 vs. 现代环氧树脂)的修复效果,为实体修复提供决策支持;4)知识库与传承平台:将传统雕刻的工艺流程(如“打坯—修光—打磨”)、工具使用、纹样设计规范等非物质信息数字化,形成可交互的学习模块,服务于匠人培训与公众教育。通过此路径,安义古村建筑雕刻的保护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预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四、BIM 数字化保护的成效、挑战与优化策略
基于 BIM 技术的安义古村建筑雕刻数字化保护项目,在提升保护精度、优化管理效率与促进文化传承方面已初显成效,但同时也面临技术、资金与人才等多重挑战,需通过针对性策略加以优化。
成效方面,BIM 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首先,实现了遗产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存档。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摄影测量,建立了包含几何形态、纹理色彩与病害细节的完整数字模型,解决了传统档案(照片、图纸)信息不全、易丢失的问题。例如,对罗田村“大夫第”门楼石雕的数字化记录,精确捕捉了毫米级的风化痕迹,为未来监测提供了基准数据。其次,增强了保护决策的智能化水平。集成的信息数据库使管理者能快速查询任意构件的历史、现状与保护记录,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BIM 平台支持的结构安全分析与虚拟修复模拟,为修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对一处存在结构性裂缝的木雕梁枋,通过有限元模拟预测了不同加固方案的应力分布,最终选择了对原构件扰动最小的碳纤维布加固法,避免了盲目施工的风险。最后,拓展了文化传承与公众参与的渠道。基于 BIM 模型开发的虚拟展览与互动教育程序,让公众能“零距离”欣赏雕刻细节,了解其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与保护意识。
然而,项目推进中仍面临严峻挑战。技术层面,BIM 软件多为通用设计平台,对文化遗产的特殊需求(如非标准构件、复杂材质模拟)支持不足,需大量定制开发,增加了技术难度与成本。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采取多维度优化策略。技术上,应推动开发或定制“文化遗产专用BIM 插件”,集成点云处理、病害识别、材料库等专业工具,降低使用门槛。探索利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处理与存储,缓解本地硬件压力。资金上,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筹资机制。除财政拨款外,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科技项目资助,并探索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资源与成果。同时,可尝试通过数字版权授权(如出售高清模型用于研究、文创开发)实现部分成本回收。人才上,应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合作。联合高校开设“数字遗产保护”课程,培养懂技术、懂文物的复合人才。组建由 BIM工程师、古建专家、材料科学家、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确保项目的专业性。社区参与上,应设计“村民赋能”计划,培训村民使用简易设备(如智能手机 APP)进行日常巡查与拍照记录,将他们的观察纳入 BIM 数据库,使其成为保护网络的“神经末梢”。通过这些策略,可有效提升BIM 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性与实效性。
五、结语
基于 BIM 的安义古村建筑雕刻数字化保护体系应向开放共享与公众参与延伸。开发基于 Web 的轻量化 BIM 应用或 VR/AR 体验,让全球用户都能在线“走进”安义古村,探索雕刻细节,聆听背后的故事。设立“众包保护”平台,鼓励公众上传观察到的损伤照片或历史信息,经专家审核后纳入 BIM 数据库,形成“全民守护”的网络。通过 BIM 这一核心枢纽,融合IoT、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安义古村建筑雕刻的保护将进入一个数据驱动、智能预警、协同共治的全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锁美楠. 徽州三雕文化符号数字化创新融合研究[D]. 安徽财经大学,2024.03
[2] 王晔;郑艺鸿;赵蕊. 明中都石刻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
[3] 谭依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角楼营建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研究[D]. 湖南大学,2023.04
[4] 韩营彪 .3D 技术在海南非遗创新数字化保护与推广中的应用研究——以海南龙塘雕刻艺术为例 [J]. 新美域,2022.06
[5] 王菊雅;许海峰 . 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刍议 [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01
[6] 王隆 . 基于 AR 技术的王家大院木雕数字化保护平台设计研究 [D]. 青岛理工大学 ,2018.12
作者简介:肖英林(1981.12-),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工艺美术师,高级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基金项目:基于BIM 的安义古村建筑雕刻数字化保护研究,2022 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GJJ220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