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方式
王华芳
新泰市汶南镇第二初级中学 271202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文化、塑造人格的重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方式,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整合
(一)古诗词与现代文的深度融合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古诗词以凝练优美的语言、意境深远的表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文情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古诗词与现代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边界,提升其文学赏析水平与综合素养。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在现代文授课过程中,精准选取主题相关的古诗词篇目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对比阅读与深度分析,体会不同文体在语言风格、情感传递方式及文化内涵呈现上的区别与联系。
(二)历史故事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
历史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生动有趣的情节、蕴含的人生智慧与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历史故事与文学作品教学相结合,能够搭建起 “文史联动” 的桥梁,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丰富历史知识储备,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可通过生动讲述相关历史背景故事,自然过渡到对应的文学作品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语境深入剖析文本内涵。
(三)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渗透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以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贴近生活的文化场景,承载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民俗文化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通过讲解民俗知识、展示民俗实物、还原民俗场景等方式,将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感受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解读文本。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
(一)情境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诗词主题相关的山水图片、古典音乐以及实景视频,并配合富有感情的范读,构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诗词中的山水之美与情感真谛。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的高效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与协作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法,将传统文化探究融入小组任务设计中。例如,在讲授《愚公移山》时,教师可围绕 “愚公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寓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等主题设计讨论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深入研讨,鼓励小组成员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观点,碰撞思维火花。
(三)项目式学习法的深入推进
项目式学习法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应用知识,实现 “在实践中学习” 的目标。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教师可发起 “地方传统文化探访” 项目,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献资料、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统习俗、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整理调研资料并撰写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最后通过课堂展示的形式分享调研成果。
三、教学环境的营造
(一)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生活。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传统文化展示区,展示书法、绘画、剪纸等传统文化作品;可以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古诗词朗诵和传统音乐;可以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诗词朗诵比赛等。通过这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班级文化环境的营造
班级文化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班级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班级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传统文化角,展示学生的传统文化作品;可以在班级黑板报中设置传统文化专栏,定期介绍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班会、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等。
(三)家庭文化环境的延伸
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延伸家庭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家庭生活。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与家长一起阅读古诗词、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可以建议家长在家庭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如张贴书法作品、播放传统音乐等。通过这种家庭文化环境的延伸,学生能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总结
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营造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罗爱华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N]. 贵港日报 ,2025-07-30(003).
[2] 方毓萍 .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J]. 学苑教育 ,2025,(20):43-45.
[3] 方清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路径探索 [J]. 读写算 ,2025,(1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