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义丽娜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文化馆 025150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民族精神,将其融入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能增强文化认同感,还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路径,为构建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文化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传统文化;融合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双创”政策的推进,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多样化,但在内容创新与文化深度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年轻一代接受度降低、传播方式单一等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有机结合,既能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也能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1]。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方式,对于促进文化繁荣、增强社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1. 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价值,将其融入群众文化工作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民俗体验、非遗展演等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社会和谐,还能推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形式,如戏曲、书法、剪纸、武术等,将其融入群众文化工作能够拓展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让文化生活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加入太极拳教学、传统音乐演奏或诗词朗诵,能够提升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这样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容,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二、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 根据群众需求,选择融合内容
在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兴趣、年龄层次和文化需求,以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同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关注点不同,如老年人更偏好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而青少年可能对非遗手工艺、武术等更感兴趣[2]。因此,在文化活动策划时,应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座谈等方式,了解群众的具体需求,选择符合他们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融合,使文化活动更具吸引力。
社区文化中心或公共文化机构可以设立“传统文化体验日”,根据调查结果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例如,如果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书法感兴趣,可以邀请当地书法家举办书法讲座,并提供毛笔、纸张等工具,让居民亲身体验。在学校或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组织传统手工艺DIY活动,如剪纸、扎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需要高昂的成本,场地可以利用社区文化站或学校教室,能够有效满足群众需求,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群众文化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理想载体。在节日期间开展文化活动,能让群众在节庆氛围中自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例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都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以围绕这些节日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民俗游戏、传统技艺展示等,使群众在欢乐的氛围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可以由社区、学校或文化馆牵头,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比赛”和“赛龙舟知识竞赛”,让居民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同时,可邀请民俗专家举办讲座,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屈原的故事以及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在春节期间,可以安排“写春联送祝福”活动,由书法爱好者现场书写春联,并免费赠送给社区居民,营造节日氛围。这些活动成本不高,依托社区公共空间即可开展,同时能增强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让传统节日真正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
3. 依据地方特色,丰富文化内容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因此,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应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设计。例如,南方地区可以突出茶文化、刺绣文化,而北方地区可以融入皮影戏、剪纸等传统技艺,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开展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归属感。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由当地文化馆或非遗传承人主导,结合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活动。例如,在四川地区,可以组织“川剧变脸体验日”,邀请川剧表演艺术家为群众展示变脸技艺,并讲解川剧的历史与发展,随后让参与者亲手体验简单的脸谱绘制。在福建地区,则可以结合当地的茶文化,举办“品茗赏艺”活动,让居民在品茶的过程中学习茶艺礼仪,欣赏古琴演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类活动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需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即可实现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效果。
4. 结合生活实际,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日常生活,使其成为群众日常文化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停留在节庆活动或特定场合。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推广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使文化传承变得更加自然和可持续。例如,在社区公共空间布置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或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体验环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
社区或学校可以组织“每日一诗”活动,在公告栏或电子屏上展示每天一首古诗词,并配上简短的背景介绍,让居民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文化素养。同时,在社区公园、地铁站等公共空间设立剪纸、瓷器、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展览,让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景观。例如,北京一些地铁站已经在站台墙面展示传统文化主题壁画,增强城市文化氛围。这些措施成本较低,但能够持续提升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实现文化的日常化传承。
结语
综上所述,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还能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通过精准选择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元素、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文化内容,以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可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创新性的融合方式,使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吴春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传承和发展[J].明日风尚, 2024(6).
[2]张金鸿.群众文化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