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小学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陈嘉
英德市第二中学
在数字技术加速融入教育领域的当下,教育生态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普及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知识获取的泛在化动摇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思政课是顺应时代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探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数字时代提升数字素养的有效策略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环节。
一、中小学思政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要义
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将教师数字素养定义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2]。基于该标准框架,结合思政教育特性,中小学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中小学思政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数字信息深入剖析、精细加工、系统整理与高效运用时展现的综合能力并能通过数字技术有效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关键作用。
二、中小学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当前,中小学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正面临着育人角色认知的迷失、教学能力结构的断层、价值导向规约的模糊、教师评价体系的滞后的困境。部分中小学思政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对自身角色定位有偏差,将大量精力投入数字技术操作学习却忽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本质属性,这种重技术轻育人的倾向使思政教师逐渐沦为数字工具的操作者而非学生思想成长的引导者;思政教师现有能力体系与数字化教学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层,从基础技能看,多数思政教师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制作课件、利用在线平台布置作业但在技术与学科融合层面存在显著不足;数字信息的复杂性使思政课价值导向的把控面临挑战,网络环境中各类思潮交织碰撞看似正向的内容可能隐含片面解读,教师在筛选这类资源时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和操作规范;目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评价标准存在同质化问题与教师工作特殊性相冲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辨别信息中意识形态倾向、防范技术伦理风险的能力,现行评价体系多套用通用框架过度,关注技术操作能力,没有把 “数字技术价值观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 等纳入评价指标。
三、中小学思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策略
1. 强化 “育人为本” 的思政教师角色定位意识
解决角色认知偏差要从理念重塑与实践引导两方面着手。明确技术为育人服务原则,在中小学思政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纲要和校本研修中首要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价值引领性。开展融合型研修,用具体教学案例示范如何将数字资源深度融入教学设计。比如播放思政主题影片前设置思考题,观影后引导深度研讨与精神提炼;在线讨论中预设价值辨析点,培训教师如何敏锐捕捉、及时引导偏颇观点,将技术互动转化为思想交锋和价值澄清的契机。
2. 构建 “分层递进” 的思政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中小学要建立系统持久的思政教师成长体系,完善入职前后连贯的培养方式,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推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思政课革新提供持续支持。按中小学思政教师能力分级分类型开展培训,构建包含数字素养认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内容体系;借助大数据分析构建思政教师数字技术能力模型,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和需求的思政教师群体制定专属方案;围绕数字素养提升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精准培训,提供个性化支持;打造具有思政特色的个性化在线学习空间,整合示范课观摩、经验分享、案例研讨、虚拟练习等培训方式,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把集中培训与日常教学、教研深度融合贯穿培训全过程。
3. 立足 “价值导向” 的思政内容筛选机制
中小学思政教师筛选甄别思政数字资源要立足教学实际并建立多层级判断标准。要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优先选取能直接服务知识点阐释的资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判断资源适宜性,避免选用超出年龄理解能力的抽象理论素材,对网络热梗、社会事件等素材需评估是否符合中小学生价值观培育需求;通过交叉验证确保内容准确性,比对权威媒体报道、教材表述与学术文献,剔除存在事实偏差或观点片面的资源;重点甄别资源隐含的价值倾向,分析其中是否蕴含正确政治立场与道德导向,对涉及党史、国家政策的内容需核对官方解读;建立资源使用备案制度记录,筛选依据与适用场景形成校本资源库,动态更新机制提升数字资源与思政教学的适配度。
4. 实施 “精准诊断” 的思政教师评价改革方案
构建贴合思政课特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增设 “数字技术融入价值观培育”指标。课堂观察、教学评比应重点考察教师是否有效运用技术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引导思辨、实现价值升华,将数字化教学中价值观引导实效纳入核心维度,区别于通用技术操作评价;组建多元评价主体矩阵,加重学生与同行评议权重,收集学生在思政课堂数字互动中的思想反馈,同行侧重审核数字资源的思政适配性,避免单一行政考核导致评价偏离育人目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优化评价维度,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增加数字互动中情感引导能力的考察,确保评价始终贴合思政课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27
[2] 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
[3] 邓黎 , 张澍军 . 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14):68-71.
[4] 王 真 . 思 政 课 教 师 发 展 的 数 字 化 转 型 [J]. 思 想 政 治 课 教学 ,2023,(08):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