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厂输煤DCS 控制系统优化改造

作者

张念迪

大唐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电厂输煤系统是保障机组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DCS 控制系统直接影响输煤效率与安全性。随着技术发展,原有系统逐渐暴露出可靠性不足、功能局限等问题。开展优化改造,对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降低运维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厂输煤DCS 控制系统概述

电厂输煤 DCS 控制系统作为燃料输送环节的核心管控平台,承担着从煤场取料、皮带输送、破碎筛分到炉前给煤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任务。该系统以分布式架构为基础,通过现场控制站、通信网络与上位监控终端的协同运作,实现对输煤设备启停、运行参数监测及异常工况预警的集中管理。现场控制站部署于输煤沿线,直接驱动皮带电机、给煤机等执行机构,同时采集设备振动、温度、转速等状态信号,确保控制指令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通信网络采用工业以太网或现场总线技术,构建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传输通道,支持控制指令下发与状态信息上传的双向交互。上位监控终端提供人机交互界面,运维人员可实时查看输煤流程动态、设备运行状态及历史数据曲线,并通过组态画面完成参数调整与应急操作。系统内置逻辑控制模块与连锁保护机制,当检测到皮带跑偏、堵煤等故障时,自动触发停机保护并生成报警信息,防止事故扩大。系统支持与电厂其他生产子系统(如锅炉 DCS、SIS 系统)的数据共享,为全厂能源优化调度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推动输煤环节从单一控制向智能化协同管理转型。

2 电厂输煤DCS 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硬件设施老化导致系统可靠性下降

电厂输煤 DCS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施长期处于高粉尘、强振动及温差大的恶劣环境中运行,加速了设备老化进程。部分控制器、输入输出模块因长期承受机械应力,出现接触不良或性能衰减现象,导致信号传输中断或数据采集失真。老化的电源模块易引发电压波动,影响控制指令的精准执行,甚至造成局部设备停机。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机、光纤等组件因长期运行,存在信号衰减风险,导致上位机与现场设备间的数据交互延迟,削弱了系统对突发工况的响应能力。硬件故障的隐蔽性较强,常规巡检难以全面识别潜在隐患,故障发生时往往已造成输煤流程中断,影响机组燃料供应的连续性。

2.2 软件功能滞后制约智能化管理水平

现有 DCS 系统的软件架构多基于早期技术平台开发,功能扩展性受限,难以适配新型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接入需求。系统缺乏自诊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对皮带跑偏、堵煤等常见故障的预警机制单一,多依赖人工经验判断,无法实现故障早期识别与主动干预。系统数据孤岛现象突出,输煤过程中的设备状态、能耗指标等关键信息未能与电厂其他生产系统有效集成,限制了全流程优化决策的制定。操作界面设计陈旧,人机交互效率低下,运维人员需在多级菜单中切换完成参数调整,增加了误操作风险,也降低了应急处理效率。

2.3 安全防护体系薄弱暴露网络风险

输煤 DCS 系统作为工业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安全防护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系统与办公网络间缺乏有效的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措施,外部非法终端可通过弱口令、未授权端口等漏洞侵入控制网络,篡改设备运行参数或植入恶意程序。系统内部通信未采用加密传输协议,关键控制指令与状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被截获或篡改的风险。操作员站、工程师站等终端设备未部署终端安全防护软件,易受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侵袭,导致系统瘫痪或数据泄露。安全审计机制缺失使得异常操作行为难以追溯,为事故调查与责任认定带来困难。

3 电厂输煤DCS 控制系统优化改造策略

3.1 硬件冗余化设计与环境适应性升级

针对输煤 DCS 系统硬件可靠性不足的问题,需对关键控制器、通信模块及电源单元实施冗余化改造。采用双机热备架构,确保主控单元故障时备用单元无缝切换,避免控制中断。对输入输出模块进行分布式部署,减少单点故障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强化硬件环境适应性,选用具备防尘、防水、抗振动特性的工业级设备,优化设备散热设计以应对高温工况。通信网络升级为光纤环网结构,利用其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的特点,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对老旧线缆进行全面更换,采用屏蔽双绞线或光纤替代传统电缆,降低电磁干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在设备选型阶段引入寿命评估机制,优先选择耐磨损、抗老化的元器件,延长硬件更换周期,降低长期运维成本。通过硬件冗余与环境适应性升级,构建高可用性、高稳定性的物理层基础,为系统连续运行提供保障。

3.2 软件功能扩展与智能化算法集成

现有 DCS 系统软件功能滞后,需通过模块化扩展与智能化算法集成提升系统性能。开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模块,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提前识别皮带磨损、电机过热等潜在故障,实现从被动维护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优化人机交互界面,采用图形化编程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将输煤流程、设备状态等信息直观呈现,降低操作复杂度。集成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煤质变化、负荷波动等工况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提升输煤效率与能耗管理水平。构建数据中台,打通输煤系统与锅炉、汽机等生产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全厂能源流与信息流的协同优化。通过软件功能扩展与智能化算法集成,推动 DCS 系统从单一控制工具向智能决策平台演进,提升电厂整体运营效能。

3.3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分层构建与动态监测

输煤 DCS 系统网络安全防护需从边界隔离、访问控制、数据加密三方面分层构建。在物理层,通过部署工业防火墙实现控制网络与办公网络的逻辑隔离,限制非授权设备接入。在传输层,采用国密算法对关键控制指令与状态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在应用层,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对操作员、工程师等不同用户分配差异化权限,避免越权操作。部署工业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中的异常行为,如非法端口扫描、恶意代码传播等,并联动安全策略进行自动阻断。建立安全审计日志库,记录所有用户操作与系统事件,为事故追溯与责任认定提供依据。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动态评估系统防护能力,及时修复安全缺陷。通过分层构建与动态监测,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输煤 DCS 系统在开放互联环境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束语

本次输煤 DCS 控制系统优化改造,显著提升了系统稳定性与控制精度,实现了远程监控与智能诊断功能。改造后运行效果良好,为电厂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新刚 . 电厂输煤 DCS 控制系统优化改造 [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5,(02):117-119.

[2] 王肇淇 , 黎伟彬 . 辅控网输煤控制系统国产自主可控 DCS 改造 [J].企业管理 ,2024,(S2):280-281.

[3] 岳远忠 .DCS 在输煤系统程控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机械 ,2024,(25):65-68.

[4] 卢晓晨, 汪锋, 王振涛, 等. 输煤系统在线运行DCS 改造及其在智慧燃料中的应用 [J]. 山东电力技术 ,2023,50(07):68-73+80.

[5] 张志强 . 电厂输煤自动控制系统节能优化方法研究 [J]. 电工技术 ,2019,(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