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技能提升策略
徐祺
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1 引言
现在大家看新闻,早已不局限于电视。手机、电脑、平板,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信息。这对我们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采访,作为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在融媒体环境下必须升级换代。老一套采访方法不够用了,记者得掌握新本事,才能做出既快又好、观众爱看的新闻。如何提升采访技能,成了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2 扎实做好采访前期准备
2.1 全面深入掌握背景资料
采访前的资料研究是基础性工作。记者需全面梳理采访对象的社会背景、专业领域、过往言论及关联事件脉络,同步研读事件涉及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及历史沿革。同时,必须主动搜集网络舆论场的多元声音,包括主流观点、争议焦点及潜在谣言。通过交叉比对官方信息、权威报道及社交媒体动态,建立对事件的立体认知。这一过程有助于预判采访对象的立场,识别信息矛盾点,避免提问流于表面或被片面信息误导,为挖掘深度内容奠定基础[1]。
2.2 精准定位报道核心要点
在信息过载的融媒体环境中,明确报道核心价值是关键。记者需基于传播目标,对事件进行要素提炼:明确本次采访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观众最需要获知的关键信息是什么,报道预期传递的社会价值是什么。通过聚焦核心矛盾、公众关切点或事件转折点,将庞杂信息浓缩为清晰的逻辑主线。此过程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与价值判断力,确保采访全程围绕核心目标展开,避免话题发散或重点模糊,使最终内容在多元平台传播时能迅速触达受众需求。
2.3 设计灵活多变的采访提纲
融媒体传播形态的多样性要求采访方案具备高度适配性。记者需预先设计多套提纲方案:针对电视深度报道,侧重设计逻辑递进式提问,构建完整叙事链;针对短视频平台,聚焦设计高冲突性、强情感张力的快节奏问题,便于提取碎片化爆点;针对图文推送,则需提炼数据化结论与金句式观点。同时,每套提纲需预留弹性空间,预设多个追问路径,如事实细节核查链、矛盾点深挖方向、情感触发点引导策略等。通过结构化与灵活性并重的设计,确保记者在现场能根据实时反馈迅速切换提问模式,高效适配不同终端的制作需求[2]。
3 提升现场提问与互动能力
3.1 构建精准高效的提问框架
提问设计需遵循明确性、聚焦性与递进性原则。记者应摒弃模糊表述,将宏观议题分解为具象问题链:例如针对政策类采访,可将“如何评价影响”拆解为“具体受益群体是谁”“执行难点在何处”“民众反馈最集中的问题是什么”等子问题。每个问题需直指事实核心,避免理论化表述,采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要素化结构。同时控制单次提问信息量,确保采访对象能针对性回应,观众可无门槛理解。对于敏感话题,采用“假设 - 验证”式提问,如“若存在某现象,您认为根源是?”,降低对抗性,引导信息自然释放。
3.2 建立动态响应与深度挖掘机制
融媒体采访需具备双线程处理能力:主线按预设逻辑推进,副线实时捕捉信息裂变点。记者需训练深度倾听技巧,重点识别三类信号:表述中的事实矛盾点、情感波动区间、信息空白带。发现线索后立即启动追问策略,采用“澄清 - 延伸 - 归因”三步法:先以“刚才提到的某细节能否具体说明”锁定事实,再以“这与某现象是否存在关联”拓展维度,最终用“您认为导致该结果的主因是”触及本质。过程中需同步观察环境变量,如采访对象疲劳时切换封闭式提问,群体采访中利用交锋点激发观点碰撞。
3.3 营造信任导向的对话场域
专业采访的本质是建立信息共享契约。记者需通过三重维度构建信任关系:物理维度保持1.2-1.5 米社交距离,采取微侧身倾听姿态,避免压迫感;语言维度采用“我们”共同体表述,如“我们关注到…”,提问前给予肯定性铺垫,如“您此前提出的某观点很有启发性”;情感维度运用积极眼神接触,每次停留 2-3 秒,配合适度点头,每分钟 3-5 次,表情反馈。遇到情绪化场景时启动“情绪- 事实分离法”:先简短共情,如“这确实令人遗憾”,随即导向事实求证,如“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对于防御性对象,采用“信息交换”策略,主动分享部分背景信息降低戒备,形成双向沟通良性循环。
4 强化融媒体内容呈现意识
4.1 构建平台导向的素材规划机制
融媒体记者需建立传播终端预判能力。采访过程中同步完成素材分类标注:适用于电视专题的连续性现场声画,标记为深度叙事单元;具备冲突张力或情感爆点的片段,标注为短视频优先素材;含数据结论或核心观点的问答,归类为图文摘要源素材。同时预判不同平台用户场景:电视观众偏好完整逻辑链,移动端用户注重即时信息密度,社交媒体依赖话题互动性。据此动态调整采访重心,例如在重大事件现场,优先获取可支撑短讯快报的关键事实,同步记录细节供深度报道延展。
4.2 掌握全媒体采集技术规范
跨平台传播要求记者精通多媒介采集标准。视频素材需遵循双轨制拍摄:主机位保障16 :9 画幅电视级构图,辅机位采用9 :16 竖屏捕捉特写表情与肢体语言。音频采集实行 AB 备份制,领夹麦确保采访对象语音清晰,环境麦收录现场氛围音。静态影像拍摄需兼顾信息量与传播适配性,事件全景采用横幅构图,核心人物特写适配竖屏推送。所有素材实行三要素校验:电视素材焦点清晰度不低于4K30 帧,短视频素材包含0.5 秒开场冲击帧,图文素材提供可读性强的数据可视化底稿。
4.3 实施全流程精华萃取策略
融媒体内容生产遵循黄金三秒法则。记者需在采访现场完成三重标记:核心信息点采用时间码定位,关键话语进行逐字转录,高价值画面做视觉描述标注。针对不同终端实施差异化萃取:电视报道保留完整因果链,但每120 秒设置信息爆点;短视频提炼 15 秒内可闭环的叙事单元,确保前 3 秒出现核心冲突;图文产品采用倒金字塔摘要,首段包含事件五要素及核心结论 [3]。建立素材价值评估矩阵,从信息稀缺度、情感共鸣度、社会关联度三维评分,优先开发综合分值达标的优质内容模块。
5 恪守新闻伦理应对新挑战
5.1 坚持真实准确的生命线
速度再快,平台再多,真实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对采访获得的信息多方核实,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为了抢时效牺牲新闻真实性。对信源要审慎判断。
5.2 尊重隐私把握报道尺度
融媒体传播力巨大,更要尊重个人隐私。特别是涉及普通民众、未成年人、受害者及其家属时,采访提问和报道呈现都要格外注意分寸,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5.3 明辨网络信息抵制干扰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记者要增强辨别力,不被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带偏采访方向。面对网络舆论压力,保持独立思考,坚持新闻专业判断,不为流量所绑架。
6 结语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手中的话筒连接着更广阔的天地,肩上的镜头承载着更重的责任。提升采访技能,绝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转变思维、拥抱变化、持续学习。从更扎实的准备做起,锤炼更高效的提问,树立更全面的传播意识,坚守更坚定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定力,用专业和真诚,捕捉时代的声音,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继续担当起记录真实、传递价值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苏成峰 .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技能提升策略 [J]. 记者观察 ,2023(12):40-42.
[2] 王建设.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技能提升策略探究[J]. 传播力研究 ,2023,(14):75-77.
[3] 白杨.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技能提升策略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2,(20):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