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存问题及风险防控策略
曹慧
武汉晴川学院 430000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低、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隐性债务风险累积,给财政可持续性带来挑战,部分地区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债,一旦房地产市场下行,偿债压力骤增,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预算约束,健全债务预警体系,推动地方财政公开透明,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实现债务的可控。
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概述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指地方政府在依法举借、使用、偿还债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核心目标在于保障公共资金合理使用、维护财政可持续性、区域经济稳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张,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带来了潜在风险,规范的债务管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若缺乏有效监管,出现隐性债务膨胀、资金挪用、偿债压力加剧等问题,甚至影响金融安全,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仅需要制度化,还需通过健全预算约束机制、完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等措施,实现债务风险的防范,推动地方财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债务规模持续扩张,部分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负担沉重,形成刚性兑付压力,隐性债务问题较为严重,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方式规避监管,使得债务风险难以全面统计,增加了财政运行的不确定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偏低,部分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存在投资回报率低甚至“形象工程”的情况,导致债务负担与实际收益不匹配[2]。债务信息披露不透明,公众、市场难以及时了解真实情况,进一步削弱了外部监督的有效性,此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仍不完善,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政策加强约束,但仍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部分地方财政对债务依赖较强,缺乏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致使偿债能力不足,一旦经济下行,财政风险就可能集中爆发,现有债务预警与风险化解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因此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为后续风险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风险防控策略
(一)完善预算约束机制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中存在预算编制不严谨、资金安排随意性大等问题,容易导致债务规模失控,为此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性债务全部纳入预算体系,实现对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全面覆盖,避免债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同时要强化预算的科学性,严格审查举债项目的必要性,确保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性、公益性、具备长期效益的建设项目,而非短期见效的“政绩工程”,通过建立规范的预算编制程序,地方政府可以在源头上遏制债务盲目扩张,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3]。在预算执行与监督环节,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预算约束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债务举借、使用、偿还过程中的权责边界,强化“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避免出现风险转嫁和责任不清;地方政府要完善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预算执行公开透明,防止资金挪用;地方政府应推行中长期财政规划,合理设定债务上限,结合地区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避免过度举债引发财政不可持续,通过预算约束的刚性落实,不仅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范性,还能有效提升债务使用效率,为地方财政健康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二)健全债务预警体系
当前,不少地方在债务风险识别方面存在滞后,缺乏统一、科学的指标体系,导致债务风险累积而未能及时预警,为此地方政府应建立覆盖全面的债务风险指标体系,将债务余额、偿债率、财政自给率等关键指标纳入监测范围,形成多维度、可量化的风险评估标准,同时地方政府要借助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时收集债务信息,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通过建立统一的债务信息数据库,可以实现债务数据的全面覆盖,从而为预警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预警机制的运作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不同风险等级设定分级响应措施,形成“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管理闭环,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绿色、黄色、红色三类预警等级,分别对应正常、风险上升、高风险状态,明确相应的监管措施,例如当债务风险达到黄色预警时,立即暂停新增债务审批,强化预算审核与监督;当达到红色预警时,则应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包括压缩非刚性支出、加快资产处置等措施,通过健全债务预警体系,不仅能提高地方政府防范风险的前瞻性,还能有效避免债务风险积累演变为系统性危机。
(三)强化信息公开透明
长期以来,部分地方政府在债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全面、不及时甚至故意隐瞒的情况,使得债务风险难以被社会有效识别,为此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明确规定披露范围、内容、频率,将政府债务余额、债务结构、资金投向等核心信息纳入披露范畴,同时地方政府要统一披露口径,确保不同地区的数据可比性,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平台,实现分级报送,既有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也能为中央宏观调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推动信息公开常态化、制度化,地方政府应定期在官网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债务数据,接受社会的监督,倒逼政府提升债务管理的规范性;地方政府要加强人大、审计等法定监督机构的职能,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完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债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增强外部监督力量。
四、结语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既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防范系统性财政的关键所在,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虽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债务规模扩张过快、隐性债务滋生等问题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完善预算约束机制、健全债务预警体系、强化信息公开透明等多方面举措,才能实现债务管理的规范化,确保风险可控、财政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 袁潇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评价, 预警及防控[J]. 财政监督,2024(14):27-34.
[2] 黄华 . 建筑施工企业债务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理财周刊 ,2023(4):3.
[3] 杨小霈 . 政府债务管理效能提升与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控的协同机制研究 [J]. 市场瞭望 , 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