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与知识图谱应用研究
刘庞博 袁婉婷 李娜
成都悦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5;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成都 611844
1 引言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泸顺起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朱德故里、邓小平故居等历史遗存,充分展现了四川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的独特地位。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与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受制于传统档案保存方式与研究路径的局限,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整理、保护和传播中仍面临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与知识体系。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数字化战略,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一背景下,知识图谱因其结构化、语义化和智能化特征,逐渐成为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的重要工具。
本文拟以四川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数字化表达的路径与方法,并借助知识图谱实现系统化建构与多场景应用,从而为红色文化的教育、旅游和社会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
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红色文化的历史资料、纪念遗址、精神谱系等内容转化为可存储、可传播和可计算的数字资源。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数字化具有存储便捷、共享高效和应用智能等优势,为后续知识图谱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2.2 知识图谱的理论基础
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实体—关系—属性”三元组结构的语义网络式知识表达方法。它能够将零散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关联性强、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支持复杂的语义检索与知识推理。在红色文化研究中,知识图谱不仅能揭示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与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还能为教育传播与文化产业应用提供可视化的知识支撑。
2.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挖掘法和知识建模法。首先,收集四川红色文化相关资料,包括档案、地方志、纪念馆数据库、学术论文与口述史;其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命名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最后,构建本体模型,并基于图数据库实现知识图谱的存储、查询与可视化。
3 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
3.1 数据来源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
(1)历史档案与地方志,如《四川党史资料》《泸顺起义史料》;
(2)革命遗址与纪念馆,如朱德故里、邓小平故居、红军长征纪念地;
(3)红色人物文献与传记,如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的著作与口述史料;
(4)影像与多媒体资源,包括纪录片、访谈视频与数字展览。
3.2 数字化处理
对上述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采用OCR 技术对纸质文献进行文字识别,利用文本清洗与分词技术实现语料的标准化;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元数据标注,形成可检索的数字化数据库。
3.3 知识抽取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进行命名实体识别,提取“人物—事件—地点—精神”等核心要素,并通过关系抽取技术识别其语义联系。例如,从“朱德于 1928 年参加泸顺起义”中抽取三元组(朱德—参加—泸顺起义)、(泸顺起义—发生于—泸州)。
4 知识图谱的建构与应用
4.1 本体建模
本体建模是知识图谱建构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和内部逻辑。针对四川红色文化的特点,本体设计应当涵盖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在人物本体方面,应重点纳入在四川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其次,在事件本体的构建中,需要覆盖四川革命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关键节点,例如泸顺起义和长征“四渡赤水”。这些事件不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也在红色精神的形成与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地点本体是四川红色文化的重要地理载体。泸州、遵义、广安等革命遗址和纪念地为红色文化提供了鲜活的空间依托。第四,文献本体主要涉及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与历史资料,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
最后,精神本体集中体现为长征精神、红军精神等革命精神谱系。这一层次不仅代表了四川红色文化在价值观与信仰上的核心内容,也为知识图谱的价值引领功能提供了深层支撑。
4.2 知识融合与推理
不同来源的数据需进行实体对齐与消歧,以避免冗余与歧义。随后,利用图神经网络(GNN)和规则推理方法,实现知识的自动补全与潜在关系的发现。例如,若已知“朱德—参加—泸顺起义”“泸顺起义—发生于—泸州”,可推理出“朱德—活动于—泸州”。
4.3 应用场景
(1)教育传播:基于知识图谱构建智能问答系统和智慧课堂,实现红色文化的互动式学习与个性化推荐。
(2)红色旅游:开发智能导览与旅游推荐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生成“红色文化地图”,提升游客体验。
(3)数字展示:借助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平台,将红色文化知识图谱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5 结论
四川红色文化知识图谱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它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研究的数字化方法论,而且为人文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通过本体建模与知识抽取,红色文化的多维要素被纳入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研究与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使红色文化研究能够突破以往单一依赖文献叙事的局限,进入到结构化、可计算的阶段。
在实践层面,四川红色文化知识图谱的应用价值尤为突出。一方面,它能够为教育场景提供智能化平台,支撑智慧课堂和互动式学习,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它也为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结合,可以生成“红色文化地图”,推动“文化 + 科技”的融合,拓展红色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传播中的应用空间。
总体来看,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与知识图谱应用,不仅是对红色资源系统整合的探索,也是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尝试。通过数字化处理、本体建模、知识抽取与融合,可以逐步形成系统化的四川红色文化知识体系,并在教育传播、文化旅游和数字展示等领域展现重要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场景的日益拓展,四川红色文化知识图谱将在弘扬红色精神、培育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持久而深远的作用。
项目基金: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项目编号 HSWL25Y1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新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YCX2025ZC31)
通讯作者:李娜( 1995- ),女,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管理。E-mail:lina@n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