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PDCA循环管理实践
张冲
身份证:371202198310017137 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建筑工程中质量通病的反复出现,不仅降低工程整体品质,还直接影响使用功能与后期维护成本。传统的质量控制往往以阶段性检查为主,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防治闭环。PDCA循环管理作为一种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逻辑体系,为通病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路径。本文从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入手,结合PDCA理念分析其在预控机制、执行措施、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如何通过管理制度、标准流程和责任体系协同推进,实现建筑质量水平的动态提升与稳定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PDCA管理;过程控制;质量改进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高复杂度、多环节、多工种协同的系统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重复性、广泛性质量问题,即“质量通病”。诸如墙体开裂、渗漏、空鼓、尺寸偏差等问题常年困扰施工现场与后期使用方。虽然行业中已逐步建立质量管理标准与验收制度,但通病问题依然频发,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思维仍以“结果控制”为主,缺乏对问题源头与全过程的系统干预。尤其在工程节奏加快、分包制普遍的当下,许多质量细节因缺乏机制保障被忽视,形成隐性风险积压。PDCA循环管理体系以闭环质量控制理念为核心,强调从“计划”到“执行”再到“检查”和“处理”的连续反馈机制,尤其适用于通病这一类型的长期性、重复性质量隐患治理。该循环管理理念不仅可系统识别风险点,还能通过数据反馈推动持续优化。本文在分析质量通病成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DCA理念的防治路径,并结合施工现场管理实践,提出具体的操作机制与优化建议,以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系统提升。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典型表现与成因
(一)常见质量通病类型及危害
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具有明显的共性与反复性,主要集中于结构施工、装饰工艺及安装节点等环节。常见问题包括混凝土蜂窝麻面、砌体灰缝不饱满、门窗漏水、外墙空鼓、屋面渗漏等。这些问题虽非致命缺陷,却严重影响建筑观感与使用功能,且后期维修成本高昂,易引发用户投诉与质量纠纷,降低施工企业信誉与工程使用满意度。此外,这类问题往往不易在竣工阶段彻底暴露,造成质量责任归属模糊,进一步影响项目交付和后期维保衔接。
(二)通病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质量通病之所以屡禁不止,往往源于设计图纸标准不严、施工细节控制薄弱、材料选用不当及技术交底不到位。此外,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足、现场监管力量薄弱以及检查机制流于形式,也是通病长期存在的重要诱因。多数施工单位在工期与成本压力下,难以持续关注“非关键性”缺陷,导致问题被反复掩盖、迁延积累,最终在交付阶段集中暴露。加之现场工序转换频繁,缺乏对节点质量的清单式验收,也使得通病易于在无序交叉作业中产生与扩大。
二、PDCA循环在通病防治中的价值定位
(一)“计划”环节:问题预控与标准设定
在项目初期,应基于历史项目数据与通病高发部位,制定通病防治专项方案,明确关键控制节点、质量验收标准与管控责任人。同时应细化作业指导书,提升操作工艺标准化程度,避免“口头交底”或经验式施工。通过强化前置预判,将常见通病纳入质量目标与分解计划,为后续执行提供依据。此外,计划阶段应联动各专业设计与施工分包单位,共同确认设计意图可实施性与细部构造合理性,防止问题在源头阶段埋下隐患。
(二)“执行”环节:过程落实与岗位协同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按照事前设定标准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对关键工序、特殊工艺实施过程旁站与交叉检查,防止因习惯性违章操作引发通病。同时强化专业工种之间的衔接管理,避免因信息断层导致工序交接不清,产生“责任空白地带”。执行过程应注重操作可追溯性,建立质量日志制度,记录通病处理情况与过程响应措施。对于重点部位还应引入质量样板机制与首件验收制度,实现从样板引领到全域推广的质量复制效应。
(三)“检查”环节:动态抽查与问题识别
项目管理团队应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质量专项检查,重点围绕易发通病节点开展交叉验评与联合巡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同时利用影像记录、现场打卡与质量评分机制提升检查结果的客观性与执行力。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应形成记录并反馈至原作业人员与班组,以实现问题闭环管理。检查过程也应强调多角色参与,确保监理单位、质量部门、项目管理方三方形成质量协同,提高监督覆盖面与识别精准度。
(四)“处理”环节:复盘纠偏与制度优化
处理环节不仅需对已出现的通病进行技术修复,更应从源头复盘形成经验总结,明确引发通病的设计、材料或施工责任,并完善相应的预控机制。项目结束后应组织通病案例复盘会议,汇总问题类型、处置路径与纠偏效果,并形成知识成果纳入企业技术标准库与培训资料,促进通病治理的组织性提升。处理结果还应同步更新至数字化质量平台,作为后续项目策划与风险提示依据,推动企业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机制。
三、PDCA循环管理机制的制度保障与执行要点
(一)制度建设推动PDCA闭环形成
PDCA管理不是单一流程,更需制度的承载。施工单位应在项目管理体系中嵌入PDCA理念,建立覆盖“策划—执行—评估—纠偏”的管理制度链条,使各环节责任有据、标准可查、考核明确,推动通病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与刚性执行。同时,应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对制度执行效果进行周期性评估和迭代,确保其在不同项目中持续适应与优化。
(二)多角色协同提升管理效能
通病防治需要设计、监理、施工、材料供应等多方协同。PDCA体系应推动多角色共担质量责任,落实从图纸优化、材料验收、过程监督到交付验收各阶段的衔接责任。通过建立协同会议、共用数据平台与现场问题联动机制,确保通病治理不因组织壁垒而失效。此外,质量问题通报制度应覆盖各角色,形成全员质量响应网络,使每一次问题处理都成为组织改进的契机。
(三)质量文化构建与持续培训
制度与流程的落实还需依托人员的质量意识与专业能力。施工企业应通过定期培训、质量通报、样板引导等形式,持续强化一线人员的质量思维。特别是针对高发通病,应编制图文并茂的施工错误案例与处理手册,让工人真正理解问题、避免重犯,构建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氛围。同时建立员工质量表现与绩效评价挂钩机制,引导各岗位将质量责任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结论
建筑工程中质量通病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单靠事后修复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计划预控—执行落实—检查纠偏—持续优化”为主线,实现对通病问题的全过程追踪与动态治理,能显著提升防治的系统性与实效性。通过制度设计、角色协同与人员培训的多维联动,PDCA循环不仅帮助施工企业形成质量管理闭环,更推动了质量文化的落地与长效机制的构建,为提升建筑工程整体品质提供了可靠路径。未来,应结合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增强PDCA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能力,使其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工具。
参考文献
[1]赵瑞雪.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管理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24,14(05):70-72.
[2]乔盼盼.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J].居舍,2023,(34):161-164.
[3]刘玮玥. PDCA循环及三阶段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3,8(10):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