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融合幼儿园的支持体系构建

作者

莎莎 李爽 杨裕杰

淮北理工学院 淮北市 235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融合教育强调“所有儿童都有权利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特殊需要群体,其在融合幼儿园中的适应质量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2]。可实际情况是,这些孩子常面临社交费劲、说话困难、行为刻板等问题;普通幼儿园又多半没有专门的支持办法,结果就是他们“看着在班上,其实像隔着层玻璃”,融是融了,却没真正合进来。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通过深挖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关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往前推进一步,能为搭建一套全面的支持体系打下理论基础,让这两个领域的理论联系更紧密,也给后来的研究留些新方向。

2. 实践意义

给幼儿园老师、家长和相关机构提供些能用得上的办法,帮着提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融合质量——毕竟好的融合,不只是“在一块儿”,更是“心连着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就有了不少成熟的支持办法,比如“同伴帮忙干预”“结构化教学”,但这些模式在国内幼儿园的实际场景中,适配性还有待提升;国内研究呢,大多盯着某一种干预方法,比如行为训练,少见成体系的支持方案,因此需结合我国幼儿园实际,探索综合性支持路径 [3]。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融合幼儿园中的适应困境

(一)环境适应困难

普通幼儿园的开放式环境(如集体活动多、规则灵活)可能引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焦虑,例如对突然的声音、光线变化敏感,难以适应集体活动节奏[4]

(二)社交与沟通障碍

1. 难以理解非语言线索(如眼神、表情),无法主动发起或维持同伴互动;

2. 语言表达碎片化(如重复刻板语言),难以清晰传递需求。

(三)教师支持能力不足

多数幼儿园教师缺乏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专业知识,对刻板行为(如转圈、拍手)的干预方式单一,难以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IEP)。

(四)家园协同脱节

部分家长对融合教育认知不足(如过度保护或急于求成),与幼儿园的沟通仅停留在“问题反馈”层面,未形成教育合力 [5]。

三、融合幼儿园支持体系的构建维度

(一)物理与心理环境的适应性改造

1. 物理环境创设

设置“安静角”:提供隔音、光线柔和的空间,供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失控时暂避;

采用“视觉提示系统”:用图片、流程图标注活动流程(如“洗手→吃饭→午睡”),帮助理解规则[6] ;

简化环境刺激:减少墙面装饰的杂乱性,避免过多玩具同时摆放,降低注 意力分散风险。

2. 心理环境营造

开展“接纳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绘本、角色扮演让普通幼儿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同伴的特点,培养包容意识;

教师以“积极关注”为原则: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微小进步及时鼓励(如“你今天主动和小朋友说了‘你好’,真棒!”),增强其自信心 [7] 。

(二)个性化教学干预策略

1. 基于 IEP 的分层支持

针对每个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明确社交、语言、行为等领域的发展目标(如“能主动回应同伴的问候”)[8] ;

分解目标为可操作步骤:例如将“参与集体游戏”拆解为“观察游戏→模仿动作→简单互动”,逐步推进。

2. 社交与沟通训练

运用“社交故事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故事(如《如何加入同伴的游戏》),帮助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理解社交场景[9] ;

借助辅助沟通工具: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儿童,使用图片交换系统(PECS)

或手势沟通,降低表达压力。

3. 行为干预技巧

采用“正向行为支持”:通过分析刻板行为的原因(如焦虑、无聊),用替代行为引导(如用“挤压压力球”替代“拍手”)[10] ;

建立“日常惯例表”:固定作息时间(如每天 9 点进行感统训练),减少因环境变化引发的行为问题。

(三)家园社协同支持网络

1. 幼儿园与家庭的深度合作

定期开展“家长工作坊”:培训家长掌握基础干预技巧(如在家中使用视觉提示);

建立“双向沟通日志”:教师记录幼儿在园表现,家长反馈在家情况,共同调整支持策略。

2. 引入社会专业资源

与特殊教育机构合作:邀请康复治疗师入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感统训练、语言治疗等专业服务;

链接社区公益组织: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如组织普通家庭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家庭结对),营造包容的社区氛围。

(四)教师专业能力支持体系

1. 系统化培训

内容涵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行为干预方法、IEP 制定技巧等;

形式多样化:案例研讨、模拟教学、专家讲座结合,注重实操能力。

2. 园本教研支持

成立“特殊需要儿童支持小组”:由经验教师、保健医、心理教师组成,定期研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难题;

建立“教师互助机制”:为接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师配备“导师”,提供一对一指导。

四、支持体系的实施保障

(一)政策保障

呼吁教育部门出台融合教育专项政策,明确幼儿园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支持中的职责,并给予资金、资源倾斜(如配备专职特教老师)。

(二)评估反馈机制

定期通过“儿童发展评估量表”“教师满意度问卷”等工具,监测支持体系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融合幼儿园中的支持需突破“单一干预”模式,构建“环境 - 教学 - 家园 - 专业”四维联动的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如 AI 行为分析工具)在支持体系中的应用,提升干预的精准性。只有凝聚多方力量,才能让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真正融入集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 . 特殊教育学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9.

[2] 刘艳虹 . 融合幼儿园中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支持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5).

[3] 王雁 .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

[4] 梅西博夫 , G. B., 谢伊 , V., & 肖普勒 , E. (2004).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TEACCH 方法[M]. 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出版社.

[5] 塔格 - 弗卢斯伯格 , H., & 卡萨里 , C. (2013).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社交沟通:核心障碍领域的发展研究进展[J]. 自闭症研究, 6(1), 1-2.

[6] 卡特 , M. M., & 格伦塞尔 , J. (2013). 教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知对自闭症学生融合教育安置的影响 [J]. 自闭症与发育障碍杂志 , 43(5), 112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