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关于《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课后教学反思

作者

常雪凤

耒阳市水东江中心完小 421800

本节课我是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容积的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运用“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从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运用多媒体实验演示法进而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观察、想象、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归纳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体会转化、“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以此来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一、教学成功之处

(一)实践操作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有趣的实践活动——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测量小石块为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将各自准备的小石块依次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杯中,当他们看到水位明显上升时,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有个小组的同学还特别细心,他们先记录下初始水位刻度,再轻轻放入小石块,待水面稳定后又准确读出新的水位刻度,然后通过计算两者差值得出了小石块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理解了“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概念。实践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像平时比较调皮的小李同学,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中,还主动提出想要测量自己带来的造型独特的水晶摆件的体积,展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大量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比如,讲到公园里的假山石时,我提问学生:“如果我们要给这座假山石包裹一层防护漆,需要知道它的体积才能估算出所需油漆的量,那该怎么求呢?”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说可以用排水法,有的则思考是否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又如,夏天吃西瓜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如何快速知道一个大西瓜大概占多大空间呢?这也是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白学习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必要性,从而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多样化方法拓展了思维

除了重点讲解排水法外,我还引导学生探讨了其他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例如,针对橡皮泥这种具有可塑性的材料,我让学生尝试将其捏压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然后直接测量边长并计算体积。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发挥创意,把一块较大的橡皮泥分成了几小块,分别捏成了不同的规则几何体进行组合计算,最后得出的结果与用排水法得到的结果十分接近。对于较大且难以直接用排水法测量的物体,如大型雕塑模型,我们讨论了采用分割、拼接转化为规则立体图形的思路。多样化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部分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设想,比如利用 3D 打印技术先扫描不规则物体生成数字模型,再通过软件计算出其体积,展现出良好的思维发展趋势。

二、教学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环节,由于部分小组操作不够熟练,再加上学生对实验充满热情,导致操作时间过长。特别是有 2 个小组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失误,比如水量过多溢出或者读数不准确又反复重新测量,这使得整个实践环节耗时远超预期。结果挤压了后续总结归纳和练习巩固的时间。结果,原本计划用 15 分钟进行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讲解,但实际只剩下不到 5 分钟匆匆带过,使得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总结不够深入。都说课堂教学都是有遗憾的艺术,比如我在布置课后思考作业时,一个学生高高的举着手,因自己不好意思拒绝,耐心的听他讲完了,他思路很好表达流畅,因此超时3 分钟。

(二)个别学生关注不足

尽管课堂整体氛围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关注了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的学生。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较少。比如小王同学,他在小组活动中总是默默在一旁看着别人操作,自己却不敢动手尝试。当他遇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后来发现他对排水法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认为只要把物体放进水里就能直接读出体积数值,而忽略了水位变化前后的差值才是关键。这可能影响了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积极性。

(三)知识讲解深度欠缺

在讲解排水法原理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但对于其中涉及的数学原理和物理知识(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初步渗透),讲解不够深入和透彻。我只是简单地提到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自身的体积,但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导致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操作方法,而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例如,在后续的一个拓展练习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排水法的正确性并阐述理由,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说明他们对原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影响了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

三、改进办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分配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提前预设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并在课堂上严格把控。对于实践操作部分,提前做好充分的指导和示范。比如在下次上课前,可以先录制一段详细的操作视频发给学生预习观看,让他们熟悉流程;课堂开始时再亲自演示一遍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明确操作步骤和要求,提高操作效率。同时,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归纳和练习巩固,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例如,可以将总结归纳部分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练习巩固环节则精选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和变式训练。

(二)关注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对于动手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安排小组内能力较强的学生与他们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比如把小王同学和小李同学分在同一组,让小李同学带着小王同学一起做实验,逐步引导他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来。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和问题。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的排水法计算和应用;中等水平的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挑战更具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任务,如探究不同液体密度对排水法测量结果的影响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加深理论讲解,促进知识内化

在讲解排水法等方法的原理时,适当引入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例如,可以利用动画演示物体浸入水中时排开液体的过程,结合力的平衡原理来解释阿基米德原理;还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将不规则物体想象成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倒扣在水中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排开水的体积与物体体积的关系。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让抽象的原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黎芝伶 . 怎样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中体现转化思想 [J]. 教学月刊 : 小学版 ( 数学 ), 2023(1):49-50.

[2] 徐燕丽. 基于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分析 ——以《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为例 [J]. 文存阅刊 , 2020(9):95-95.

[3] 段兆晖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微课程设计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2016(20):4.DOI:10.3969/j.issn.1674-2117.2016.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