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事业单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机制探析

作者

马小红

隆回县全民健身服务中心 湖南隆回 422200

引言

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体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体育事业单位肩负着落实政策、服务民生、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影响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当前,虽在主题教育、民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重业务轻思政”、教育脱离实际等问题仍存,制约干部履职效能 [2]。基于此,本文聚焦体育事业单位干部思政素质提升,深入分析其重要意义与现状,进而构建科学的教育引导机制及实施路径,为破解发展痛点、助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3]。

一、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事业单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在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体育事业单位干部作为体育政策的落实者,其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体育事业能否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干部拥有坚定政治信仰,才能透彻理解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的内涵,将国家体育政策有效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体育支撑。

(二)适应体育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当下,体育事业单位处于改革关键期,面临体制机制创新、赛事运营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等诸多挑战。过往足球领域腐败、改革推进缓慢等问题,反映出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紧迫性。具备过硬思想政治素质的干部,能在改革中保持清醒,凭借坚定信念和勇气攻克难题,凝聚团队力量,推动单位治理效能提升,助力体育事业单位在改革浪潮中稳健前行,重塑体育行业良好生态。

(三)满足干部自身成长成才需求

新时代对体育事业单位干部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工作中,干部常面临赛事公平、资源分配等复杂情况与利益诱惑。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帮助干部坚守体育道德底线,杜绝不良现象,树立行业典范。同时,能激发干部的责任担当,促使其不断提升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在为体育事业拼搏中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

二、新时代体育事业单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体育事业单位通过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常态化思政学习制度,干部思政建设初见成效。例如,围绕体育强国战略开展专题培训,让干部深刻理解体育事业政治属性;在重大赛事筹备中,涌现出一批以国家荣誉为重、坚守岗位的干部典型,助力北京冬奥会等国际赛事成功举办。同时,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干部服务意识提升,推动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扩大,切实将思政素养转化为民生服务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仍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干部“重业务、轻思政”,将思政学习视为任务,参与积极性低;教育内容脱离体育工作实际,多为通用理论,缺乏结合赛事组织、运动员管理等场景的案例,吸引力不足;教育方式单一,以线下讲座、文件学习为主,线上学习平台利用率低,互动性和实践性缺失,难以满足干部碎片化学习需求。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观上,部分干部思想认识偏差,认为思政素质对业务提升无直接作用,自我提升意识薄弱;客观上,思政教育机制不完善,考核评价中思政权重低,难以形成约束;且受市场经济利益诱惑,部分干部受赛事商业合作中的不当利益干扰,同时网络上体育领域负面舆情也对干部思想产生冲击,加剧了思政建设难度。

三、新时代体育事业单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教育引导机制构建

(一)优化教育内容体系,强化与体育工作的关联性

教育内容需打破“通用化”局限,构建贴合体育事业单位实际的专属体系。一方面,将思政理论与体育领域核心任务深度融合,开发“体育强国战略与干部使命”“赛事廉洁风险防控”“运动员思政教育方法论”等特色课程,融入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运动员为国争光等典型案例,让干部在熟悉场景中理解思政内涵;另一方面,增设民生服务模块,结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政策落实等工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具体工作指南,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提升内容吸引力与实用性。

(二)创新教育方式载体,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针对教育方式单一问题,需打造“线上 + 线下”“理论 + 实践”的立体化模式。线上搭建集课程学习、案例研讨、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上传微党课、思政短视频,设置赛事思政、服务民生等主题讨论区,支持干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线下开展情景式、体验式活动,如组织干部参与重大赛事志愿服务、走进基层体育场馆调研民生需求、观看体育题材红色影片等,同时邀请奥运冠军、资深体育工作者分享奋斗经历,以榜样力量强化思想引领,增强教育的互动性与感染力。

(三)完善保障考核机制,压实思政建设责任

建立健全长效保障体系,确保教育引导落地见效。在考核机制上,将思政学习成效与干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挂钩,通过定期测评、工作实绩分析等方式,评估干部在赛事组织、服务群众中的思政表现,避免“重形式、轻实效”;在责任落实上,明确单位党组织主体责任,设立思政教育专项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干部思想问题;同时,加强正向激励,表彰在思政建设与业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营造“学思政、用思政”的良好氛围,推动教育引导机制常态化、长效化运行。

四、新时代体育事业单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机制的实施路径

(一)分层分类推进,精准匹配干部需求

需根据干部职级、岗位差异制定差异化实施策略,避免“一刀切”。对领导层干部,聚焦“战略引领力”提升,通过专题研讨班、政策解读会等形式,深化其对体育强国战略、行业改革方向的认知,要求带头参与重大赛事决策中的思政风险研判,将思政理念融入单位发展规划;对中层管理干部,侧重“执行转化力”培养,开展赛事组织、团队管理等场景化思政培训,组织跨部门交流学习,提升其统筹业务与思政工作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强化“服务实践力”,安排参与社区健身服务、运动员保障等一线工作,通过“实践 + 复盘”模式,将思政要求转化为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实现精准化提升。

(二)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多方推进合力

构建“党组织牵头、多部门协作、内外资源整合”的联动格局。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统筹制定实施计划,定期召开推进会;人事部门将思政素质纳入干部选拔、考核全流程,细化评价标准;业务部门结合赛事筹备、公共体育服务等工作,提出思政教育需求,协助开发实践课程;同时,整合外部资源,与体育院校、红色教育基地合作,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实地研学,联动优秀运动员、退役体育工作者组建宣讲团,分享思政实践经验,打破部门壁垒与资源孤岛,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推进合力。

(三)动态监测优化,保障路径长效运行

建立“监测 - 评估 - 调整”的动态闭环机制。通过定期调研、座谈会收集干部对实施过程的意见,利用数字化平台跟踪干部学习进度与实践成效;每季度开展阶段性评估,结合考核数据、业务工作实绩,分析路径实施中的问题,如部分课程参与率低、实践活动效果不佳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优化,例如调整课程内容、更换实践形式,对效果显著的做法固化为制度,对存在短板的环节补充完善,确保实施路径始终贴合干部需求与单位发展实际,推动干部思政素质提升机制持续发挥作用。

五、结论

新时代提升体育事业单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是服务体育强国战略、推动单位改革、促进干部成长的关键。当前虽有成效,但存在“重业务轻思政”、教育脱离实际等问题。通过构建“内容关联化、方式立体化、保障长效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结合分层推进、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的实施路径,可精准破解痛点。这一体系能将思政素质转化为干部履职能力,助力体育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为体育事业服务国家战略、满足民生需求提供坚实思想保障与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江倩 . 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融合与发展[J].2024(22):292-294.

[2] 邵金蔚 . 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J]. 新丝路 ,2024(8).

[3] 郭亮 . 浅谈做好体育事业单位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社会科学 ,2024(1):01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