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枫桥经验”下县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探索

作者

柳常青

浙江省象山县社会治理中心 315700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民法治意识的提升,传统的矛盾解决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一项成功的社会治理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象山县作为“枫桥经验”样本县,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提出了“说访调诉裁”一体化模式。该模式结合了基层群众自治和多元解纷机制,推动了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变革,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研究旨在分析象山县在这一模式下取得的经验,探讨其在县域社会治理中的创新路径和实施效果。

一、背景与起源

(一)“枫桥经验”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枫桥经验”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浙江省枫桥镇。这一经验强调通过群众参与与党组织领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基层实现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最终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目标。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复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矛盾多为邻里纠纷、家庭问题及土地资源分配等问题,群众对矛盾的处理多依赖于传统的行政手段,导致很多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问题逐渐积压并激化。在这种背景下,枫桥镇通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群众参与矛盾解决,鼓励社会成员主动化解冲突。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矛盾的平和解决,也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参与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枫桥经验逐渐被其他地区效仿,并在国家层面进行推广。进入新时代后,枫桥经验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特别是在“枫桥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法治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使得矛盾化解的路径更加多元和灵活,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象山县推行“说访调诉裁”模式的背景

象山县在继承和创新“枫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需求,探索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说访调诉裁”一体化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背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单一解纷机制已逐渐显现出应对不足的局限,尤其在城乡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上,原有机制的覆盖面和应对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象山县通过整合“村民说事”制度、矛盾调解、诉讼和仲裁等多个解纷机制,逐步建立起了“说访调诉裁”一体化的综合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优化了矛盾化解的流程,还确保了各类矛盾能够得到快速而精准的处理。在此基础上,象山县通过建立“前端解决、后端支撑”的矛盾处理体系,构建了从源头治理到问题解决的闭环管理。此举不仅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更有效服务了群众的需求,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感。与此同时,象山县的这一模式也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使得治理过程中更加公开、公平,促进了社会的长期稳定。通过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路径的结合,象山县成功减少了诉讼案件的数量,减轻了法院的工作负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二、模式构建与运作机制

“说事”制度作为“说访调诉裁”模式的起点 。该制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广泛发动村民参与矛盾排查与化解 机制。具体而言,在村级层面,每月定期举办“说事”活动 矛盾和问题。这种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村民提供了 矛盾能够第一时间被识别与处理。通过对基层矛盾 盾的扩散和升级。此举不仅能在源头上减少 盾的“初始”处理更加及时,避免了潜在的纠纷恶化 持和保障。通过这一制度的有效运作,基层社会的治理水平 会和谐的建

(二)矛调中心与社会组织协同作用

县乡两级矛调中心在“说访调诉裁 模式中 要的资源整合和引导功能。矛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社会各 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多元化解机制。这一机制能够将不同类 组织的专业力量对矛盾进行定制化的解决。例如,在处 够协调相关行业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机构以及心理辅 业的解决。此外,矛调中心还强化了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合 的特殊案件时,这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社会组织的深 还增强了矛盾化解的综合性和深度,为社会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多元解纷机制的衔接与分流

“访调诉裁”机制的实施,实现了信访、调解、诉讼、仲裁等多种解纷方式的有效衔接,确保矛盾能够在最合适的途径上得到解决。具体来说,矛调中心在解决矛盾时,根据矛盾的复杂性和性质进行精准分流,将简单的矛盾纠纷引导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处理,而将复杂或需要法律介入的纠纷引导至诉讼或仲裁途径。这一精准分流确保了每类矛盾都能得到专业化的处理,避免了不同处理机制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时间延误。为此,矛调中心不仅设立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解纷平台,还通过建设信息互通和协作平台,增强了不同解纷方式之间的衔接效率。此举使得矛盾能够在不同的处理平台中顺畅流转,避免了因衔接不畅而导致的解纷滞后问题。同时,平台的智能化管理也使得矛盾分流更加精准,确保了矛盾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通过此机制,矛调中心能够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协调和指引,确保矛盾的处理既高效又专业,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治理效果。

三、实施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基层治理与调解组织建设

在推进“说访调诉裁”模式的过 。象山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的优势, 泛动员村民参与矛盾化解,确保基层矛盾得到及时有效 村中的长辈或有影响力的群众)、“村嫂”(女性群 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矛盾调解网络。通过定期组织 集思广益,在非对抗性的氛围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激发了群众自觉解决矛盾的主动性,推动了“说事” ,象山县还加强了对调解员的培训与考核,确保调解过程的专 盾化解的能力和效果

(二)“前台后台”一体化运行模式

为了更好地处理基层矛盾纠纷,象山县建立了“前台后台”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推动了各类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前台”主要是指 、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这些平台负责对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 分流和 年 镇街政府作为“后台”,提供决策支持和协调服务,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 承担着案件的监督和协调职能,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供精 关部门和专业力量参与。通过这种“前台后台”一体化模式,象 理资源能够更加集中和高效地投入到矛盾化解中。此外,这种模式 得各类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形成治理合力。

(三)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管理

象山县还积极推动数字化赋能,通过“ e 宁波”、 浙里访等平台实现信 管理 ,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的预警、受理和跟踪处理能力。利用 精准掌握矛盾化解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数字化平 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在矛盾纠纷的处理 纷到最合适的处理路径,如简单的调解纠纷 理,进入诉讼或仲裁渠道。通过数字化赋能, 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透明化,确保了矛盾化解过程的高 的统计与分析,为政策调整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而进 准性和可持续性

四、成效分析与经验总结

(一)矛盾纠纷化解效果显著

实施“说访调诉裁”模式以来,象山县在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得益于源头治理的不断加强,基层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减少了向上级政府和法院的转交,极大地减轻了法院的工作负担。根据统计数据,自“说访调诉裁”模式实施以来,象山县人民法院的案件量逐年下降,尤其是民商事案件,显示出该模式在减少诉讼案件数量方面的成效。 矛调 显著提高,成功化解率已达到 98.9%。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减轻司法压力,还促进了社会 过精准的矛盾排查和及时的调解,许多矛盾在初期得以解决,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升级,展现了源头治理的强大效能。调解员的专业化、群众化与系统化相结合,促使矛盾处理更加高效、精准,从而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增强了群众对社会治理体系的信任,推动了社会治理机制的持续优化。

(二)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通过整合各方调解力量和资源 完善和升级。以“前台后台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矛调 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尤其 多元化。这不仅提升了社会组织的作用,也增强 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象山县有效解决 度也大幅提高,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和基 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认可。通过这一综合性治理体 他地方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的先进示范。

(三)创新路径的推广价值

象山县在“说访调诉裁”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该模式将传统的矛盾调解方式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既传承了“枫桥经验”的精髓,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了创新与完善。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中,象山县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通过在村级建设“说事顾问团”、推动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象山县的模式为解决乡村社会矛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路径和方法。这一模式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解纷体系,极大提高了矛盾化解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方案。同时,该模式还具备良好的示范作用,其他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借鉴象山县的做法,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治理体系。随着社会矛盾形式的日益复杂,象山县的经验有望为更多地区在应对社会矛盾、促进法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等方面提供指导,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五、结语

新时代“枫桥经验”下,象山县的“说访调诉裁” 模式为基 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增强了治理的现代化和效率。这一模式不仅有效 了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为矛盾纠纷的早期解决提供了 式的不断创新和优化,类似的多元解纷机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基层 善 积极贡献。随着各地社会治理模式的不断进步,“说访调诉裁” 模 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这一创新路径,我们相信社会 合理特 并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晓娴 , 刘会柏 . 从“枫桥经验”到“西畴新现象”——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J].

文山学院学报 ,2024,37(06):36-40.

[2] 刘璐璐 , 马青连 . 论新时代“ 枫桥经验” 的法治文化传承及当代启示 [J]. 兰州工业学院学

报 ,2024,31(06):132-137.

[3] 刘林 . 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困境及路径 [J].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

报 ,2024,(04):26-31.

[4] 申剑锋 .“无讼”思想之历史流变及其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启示 [J]. 公安学研究 ,2024,7(06):101-

120+122.

[5] 宋启东 , 毛春合 .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径 [J].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 ,2024,23(04):39-45.

[6] 洪骏琰 . 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轻罪治理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文

化传承与现代化治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4:65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