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曲桑

西藏那曲市嘉黎县农牧业科技服务站 852400

牦牛感染包虫病后,可能导致肝脏和肺组织受到严重损伤,甚至死亡。另外,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伤害牦牛的同时威胁着养殖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养殖人员在开展牦牛养殖生产活动时,十分关注包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致力于降低疾病发生率,缩小影响范围,以免造成过大损失。实际生产活动中,养殖人员需要掌握疾病诊断要点,能够根据牦牛生长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发现病情。另外,应当将疾病防控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关注可能引发包虫病的各项因素,阻断病原体传播。

1. 诊断牦牛包虫病的要点

精神状态、呼吸、体温是诊断牦牛包虫病的重要指标。比如,患病牦牛将会出现食欲不振、视力下降、共济失调等症状,急性型包虫病可能出现间歇性发病和癫痫症状。如果养殖人员在牦牛肝脏位置触诊时发现肝脏肿大、牦牛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疼痛表现等现象,同样可以初步诊断为包虫病。从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源分析,养殖人员需要调查养殖及放牧环境,判断周围是否有肉食动物出没,牦牛会否在与野生动物接触的过程中感染寄生虫。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将脑膜炎误诊为包虫病,可以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进一步明确患病种类和实际情况。

通过总结牦牛包虫病治疗诊断工作的成果可以发现,寄生位置的不同影响着患病牦牛的实际表现,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例如,当寄生虫寄生于大脑半球时,患病牦牛可能出现原地转圈现象;共济失调症状常见于小脑部位寄生情况;如果患病牦牛无目的仰头或低头奔走,则寄生虫可能位于大脑额叶。

2. 防控牦牛包虫病的工作策略

2. 完善养殖环境管理

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与牦牛包虫病发生率的联系较为紧密,环境条件越差,疾病发病率越高。养殖人员需要定期清理圈舍粪便并且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上消除粪便中的虫卵。日常清洁的基础上,需要做好环境消毒,借助硫酸铜溶液或其他品类的消毒剂灭杀虫卵[1]。环境消杀之外,可以落实人员和物料消毒,最大化阻止外界病菌和虫卵进入养殖区域。保证空气流通的基础上,需要把控牦牛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数值,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避免为寄生虫生长创造便利。另外,加强野生犬科动物管理,规避牦牛与野生动物的密切接触。养殖人员可以利用诱饵投喂的方式完成野生犬类动物的驱虫,做好放牧场所内野生动物粪便处理,以免粪便中的寄生虫感染牦牛。并且,禁止家犬、牧羊犬等犬类动物进入牦牛活动区,全面防控。

2.2 做好驱虫检疫工作

春秋两季的驱虫工作较为重要,饲养人员需要在每年 4~5 月和 10~11 月开展全面彻底的驱虫工作,使用丙硫咪唑或长效伊维素菌注射液驱虫。除了疾病预防,驱虫工作同样可以在包虫病早期发病阶段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为药物治疗行为奠定良好基础。为了提升驱虫效果,可以综合开展粪便收集工作,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和病菌,切断传播渠道。

购入以及售出牦牛的过程中,均需开展严格检疫工作,确保牦牛身体健康,并未携带病原体和寄生虫卵,降低患病率。为此,养殖场需要与卫生监督机构密切联系,了解检疫制度政策要求,办理相关手续,按照规章流程引进或售出牦牛。另外,应当尽可能将不同年龄的牦牛分隔饲养,以免因身体机能和生长阶段的差异性影响包虫病防控效果。包虫病高发期,可以提高驱虫检疫工作力度,适当缩短间隔时间,提高警惕。

2.3 采取恰当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通常用于牦牛病情发展较轻的情况,结合牦牛体质确定药物类型和用量。比如,盐酸嘧啶黄(黄色素)溶液是较为常用的治疗药物,注射给药时可以根据病牛临床症状的加重适当提高用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阿苯达唑,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养殖人员应当尽量使用单一药物开展治疗活动,这一行为可能导致牦牛抗药性提升,不利于后续疾病治疗和预防控制[2]。

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补充,当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或是病牛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方法快速达到预期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经过详细调查和诊断确定寄生虫的寄生位置,在侵袭部位开展手术操作,去除寄生虫和病菌。完成手术部位清洁消毒和局部麻醉后,切开皮肤和骨膜,确定包囊位置,抽出包囊液,取出包囊壁。

2.4 完善日常管理措施

思想意识革新有效提高了牦牛包虫病防控效果,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向基层派遣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就包虫病防控这一重要议题向养殖户讲解先进思想和技术手段,提供强大专业支持。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明确区域内包虫病的常发季节和流行高发期,提前做好准备,错过发病高峰期。养殖人员可以制定疾病防控工作计划,从牦牛生长情况、圈舍环境清洁、野生犬类动物隔离、防疫物资储备等多个方面关注包虫病防控措施的执行效果,及时纠正错误。考虑到动物携带者,养殖人员不能向周围犬科动物投喂疑似患病或携带包囊的内脏组织,以免增加病原体传播风险。此外,可以合理确定放牧活动的时间安排,促使草场休养生息的同时降低牦牛与包虫病虫卵接触的可能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饲养管理人员需要在牦牛养殖活动中开展全面的牦牛包虫病防控工作,明确诊断要点,密切关注牦牛生长发育阶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好应对和处置,在初期阶段治疗包虫病,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疫病防控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当保证环境清洁,落实驱虫检疫,在根本上降低包虫病的发病率。一旦发现牦牛患病,需要立刻分析病情进展情况,合理运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等手段,尽快治愈。另外,可以从现有疾病防控管理制度的不足入手,调整管理细节,打造更加严密、全面、立体的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和银娟 . 牦牛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控方法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11):143-145.

[2] 马建成 . 高原牦牛包虫病的防控要点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3,(0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