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学生研究综述(2019-2025)
应苏
浙江工商大学 23 级日语语言文学
近年来,中日学界围绕“晚清留日学生”的研究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既有详实的个案分析,也有宏观的群体考察;既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丰富延续,又不乏多元视角的开拓创新。现就目光所及,对 2019-20251 年间中日两国“晚清留日学生”研究成果作简要的研究综述。
一、群体研究
1、区域类
近代 和“修身”思想观念影响下,留学多 革命实践等社会活动。例在追溯近代福建留学生群 言及留日学生之于土关怀》(人文论H 后,逐步发展出 的地方情感,也揭南留学生生研究(1902-(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0 年 )等文章, 也分
与此同时,留学生之于地方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不乏关注。例如,李锦熙、杨豪的《晚清民初云南桑蚕业和桑蚕教育起步初探》(现代交际,2019 年)主张对清末云南桑蚕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杜威教学法系留日归滇学生从日本带回,并着重强调了学生吴锡忠与晚清民初云南桑蚕教育优先发展的密切联系。王怡然《清末期蚕業留日学生と中国近代蚕糸業:蚕業から蚕学へ》(京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更是从宏观角度观察清末留日蚕业学生与中国近代蚕丝业发展的渊源。
2、女性向
近年来女性话题热度高居不下,晚清留日女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宋水英《近二十年来清末女子留日学生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 年)对近二十年来有关清末女子留日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和总结,是初步了解21 世纪以来相关领域研究概况的入门指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乏聚焦晚清留日女学生文学创作的研究。例如,孔现红的《晚清民初留日女学生的异域文学书写》(宿州学院学报,20 年)指出清末留日女学生的文学创作开始由传统的诗词歌赋向报刊文章转变,留日女学生大胆书写异域论说文表达自身对国家现状与前途的关注与忧虑、对女性自身处境与地位的探寻。文章进一步指出,在女性书写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同时,女性的社会身份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日本方面,中国留学生同样敏锐地捕捉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张淑婷《早期の女子留学生と『江蘇』「女学論文·文叢」》(日本关西大学: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科院生論集,2019 年)梳理了《江苏》(1903 年江苏同乡会成员创刊于日本东京)的发刊背景、办刊目的、期刊栏目和文章内容,重点聚焦于“女学论文·文业”栏目的女性作者生平及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张洁的《清国女子留学生の留学背景》(日本:语言文化学刊,2020 年)、《清末期に日本人教育者から見る女子留学教育》(日本:北研学刊,2021 年)则以下田歌子及其创办学校“实践女学校”为着眼点,就清末在日女留学生所接受的“国体论式良妻贤母”思想展开论述,由此观察这一时期女学生在日接受的新思潮,以及与之变化的精神世界。
3、报刊类
民间话语与官方权力的交锋中,激荡着民主思想与专制政权的碰撞,内忧外患下,青年的一腔爱国热忱与时代困境撞个满怀,在“报章已不再局限于少数大城市或沿海城市,也并非由少数社会阶层所操控”3 的时代,“同乡”报刊成为观察晚清留学生的独特窗口。
宏观研究方面,彭爽《清末留日学生杂志研究(1899-191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依托大量史料,系统梳理了清末留日学生杂志出现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杂志的历史沿革、种类与内容、时代特征进行多维度探讨,并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其出版概况和编撰群体展开深入挖掘,由此把握清末留日学生杂志的历史影响与时代意义。江曙《论清末民初留日学生报刊的编辑与出版》(编辑之友,2022 年)系统梳理了清末民初共 86 种由留日学生主办的报刊,强调其在报刊制度建设、出版网络拓展与思想启蒙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姚远的《晚清留日学生创办 < 数理化学会杂志 > 的贡献》(编辑学报 ,2024)则以《数理化学会杂志》为例,揭示留日学生在基础科学期刊创办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微观研究方面,尚婷《晚清留日学生杂志 < 豫报 >< 河南 > 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聚焦晚清河南留日学生期刊《豫报》《河南》,从内容到形式深刻剖析刊内文章、诗词和小说在晚清“文学界革命”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下于文学发展、革命思潮和社会更迭洪流中的历史意义。黄四宏《晚清文化背景下的 < 浙江潮> 小说专栏作品译作标记探究》(大连大学学报,2025 年)则关注小说类译作在《浙江潮》中的专栏实践,从翻译标记出发,分析文学译介中的文化立场与政治投射。
4、军事类
近年来围绕晚清军事类留日学生的研究成果较为稀少,且缺乏针对性的个案研究。有限的研究成果中,谢潇瑾的《晚清海军留学生派遣情况述析》(文学学刊,2019 年)梳理了海军留学生派遣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特点、作用及意义,虽未涉及细节论证,却不失为初步了解晚清海军留学生派遣概况的一个窗口。李强华的《晚清海军人才培养途径、模式及制约因素——兼与日本比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 年)则从晚清海军人才培养途径、模式和制约因素出发,以时间脉络叙述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的海军人才培养史,同时延伸至各时期国内海军学堂的建设发展及学生留学英法德日等国的派遣概况,对了解晚清海军留日学生,乃至晚清海军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宋水英、曾志灵《清末粤籍留日士官生探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则以 1904 年后派遣的广东籍留日士官生为研究对象,追溯该学生群体归国后参与的革命实践和政治活动。
5、其他
除上述外,晚清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亦体现在近现代商贸、教育、戏剧、思想变革等方方面面,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多将视域扩大至“清末民初”,抑或是更大范围的“近代”。
例如,商贸方面,章晓强《近代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对清末民初东京高商 近代化转型,乃至上层建筑的历史性构建和中国商业经济的近 ,其中既有宏观的群体分析又有典型的个案介绍,既敏锐地捕 又以商科留学生为线索深刻把握留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变革,为研究晚 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和别样思路。
教育方面,曾雯苹等《晚清留日师范速成教育政策的历史背景、流变与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聚焦了晚清师范速成教育政策的形成与演变,强调在中日教育制度交流背景下,该政策对师资培养、新式教育制度建立与学制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文章在肯定其历史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政策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主张辩证评估其长远影响。
戏剧方面,王淼《“为现歌台说法身”: 晚清留日学人与中国“戏剧观”的现代建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 年)则从戏剧文化角度切入,分析留日学人对中国现代戏剧观的重构。
思潮涌动方面,唐柏玲《20 世纪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2019 年)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出发,考察近代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大量历史文献,创新使用统计分析法,并采用比较分析对比留日与留欧美学生群体,试图以个体特征窥探群体样貌。“通过梳理留日学生的学习经历,把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 , 有助于找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4 更是指出了近代留日学生研究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胡华楠《清季留日学生群体革命思想认同倾向性研究》(黑龙江史志,20 年)对留日学生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认同倾向展开分析,指出该群体在多重思想激荡下由“求学”转向“革命”,并成为清廷统治瓦解的重要动力。研究强调了留学环境对思想觉醒的催化作用,呼应了该时期政治与教育交织的深层结构。
二、个案研究
在时局动荡、波诡云谲的晚清,轰轰烈烈的留日活动中涌现了不少色彩丰富的人物,学界对这些历史背影的观察也不仅仅止步于耳熟能详的张之洞等人,此处择一二记录。
周棉、屈春海《端方与晚清留学生的交往》(山东社会科学,20 年)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大臣端方做进一步考察。在推动清末政治革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对其给予正面肯定的同时,做出“间接地充当了清王朝的掘墓人”之评价,充分体现了历史人物观察记录时学者站在客观角度所需的全面辩证。
李露《黄尊三 < 三十年日记 > 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年)以清末留日学生黄尊三的《三十年日记》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探索黄尊三写作动机与写作风格,人生履历及心路历程。日记这一文体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私人性,不同于前人更多地致力于挖掘《三十年日记》的史学价值,李露深入文本走进黄尊三的精神世界,对黄尊三文学作品的剖析解读丰富了后人对黄尊三的认识和了解。
三、问题与展望
徐志民指出,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中文成果,大多依据中方档案文献、新闻报道、留日日记或回忆录、口述资料等,日文成果则主要依据日方档案和文献 5。国内学者受日方资料中的候文6、草字影响难以展开深入解读和挖掘,加之相关档案获取不易,多重因素作用下容易陷入现成资料重复利用、观点堆砌、细节挖掘举步维艰的困境。此外,史料的选精与集萃的确能很好地彰显研究的代表性或典型性,但难免与先行研究重复以致在新观点输出上捉襟见肘。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留学热潮始于留学欧洲,若将留日与留欧的教育进行对比讨论,或许能很好地突出近代留学洪流中晚清留日学生的特殊和特征,然仅有少数对此做出反应。
2、未来展望
在“晚清”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下,“留日学生”研究要求深度、高度、广度上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这不仅要求学者们进行跨学科交流和多维度阐释,更需要跳出单纯的人物往来和知识学习,试以东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背景为着眼点,“为新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与启示”7 为研究目的,在把握历史价值的同时赋予其时代意义与现实内涵。
此外,在追求跨学科、多学科甚至是超学科交叉互动的今天,各学科背景下的晚清留日学生研究充分彰显了各领域的专业特色,若能展开多方谈话,或许能碰撞出更为激烈的火花。同时,期待加强中日两国学界的对话与合作。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或被动的吸收,而是双向乃至多方的交互,学术研究更是如此。
结语
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是清末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政治交往的载体,是观察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东亚世界格局的窗口,研究这一群体不仅只为历史的索引钩沉,更期为当代留学教育、强国建设、国际关系建构等领域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一如蔡元培所云:“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者也。”
参考文献:
[1] 李细珠 . 辛亥时期留日学生的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 [J]. 求索 ,1994(03):114-118.
[2] 唐柏玲. 20 世纪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2021.
[3]徐志民 . 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述评 [J]. 史学理论研究 ,2019(03):107-120+160.
[4] 章清. 国难之际“报章版图”的重构— —地方报章兴起的意义 [J]. 史学月刊 ,2015(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