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与发展路径
刘丽花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太安乡党群服务中心 674108
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重要结晶,彰显着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善良的美好品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来自西方的文化冲击日益强烈,甚至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群众文化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样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太安乡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太安乡位于玉龙县西南部,总面积达 294.3 平方千米,下辖 6 个村委会,67 个村民小组。太安乡是纳西族魂宝东巴文化重要传承地,保留着纳西族传统的习俗,境内民俗风情浓郁,民间文化内涵丰富而奇特,截至目前,太安乡共有非遗文化传承人 22 人,其中市级传承人 4 人,县级传承人 18 人,涵盖了东巴文化、纳西民歌、口弦制作技艺等多种传统文化。近年来,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太安乡以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一是定期举办公益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东巴舞、东巴字、纳西民歌等等,累计举办持续十年,招收超过 200 名乡村儿童,让孩子们在培训过程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每年举办文艺活动,传统的民族歌舞表演、非遗表演等登上舞台,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示太安乡的民族文化,其中纳西族民歌“含哦哦”于 2016 年被确定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是传承红色文化,2007 年,红麦村红军墓被正式挂牌为玉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 年被命名为革命遗址。
2. 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2.1 有助于传承文化根脉,增强民族认同感,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彰显着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贴近基层、贴近日常生活等特征,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期间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春节期间,通过举办东巴祭仪式并组织歌舞表演,使得群众在熟悉的乡音乡韵律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方式,能够让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渐融入群众生活当中,避免出现脱离群众的问题,进而增强民族的身份认同。
2.2 有助于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理念与艺术精华,能够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提升活动的整体文化内涵,例如,纳西族的传统礼仪、伦理规范多数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下一代。从孩童牙牙学语时,母亲便会教唱纳西古歌,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民族的起源与价值观。日常饮食中,妇女们传承着纳西传统宴席的制作技艺,从食材的选取到摆盘的规矩,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纳西人的待客之道与文化符号。这种融合使得群众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等单一形式,转而向更有深度的文化传承发展。
2.3 有助于实现文化创新,推动文旅融合。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了土壤,民众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期间,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例如将传统民歌以流行曲调进行演唱、使用现代材料制作工艺品等等,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审美情趣,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举办文化节等方式,达到广泛吸引游客的效果,提升经济效益,例如太安乡通过举办田园艺节,将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当地田园景色结合,既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
3.1 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地域性是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技艺等存在显著的特色,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关键在于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组织文化领域专家学者、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等群体,对本地的传统音乐、舞蹈、历史故事、民俗节日等进行收集整理,进一步明确具有传统价值和群众基础的文化元素。
3.2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检验群众文化活动效果的关键在于群众的参与度,创新活动形式是提高吸引力的有效路径。群众文化活动应当结合不同层次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设计具有较强互动性和体验感的新型活动,使得群众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例如羊毛皮毡是太安乡独特的纳西族传统服饰,羊毛皮毡多种多样,有用两张羊皮制作成一件大披肩的,也有只用一张羊皮制作的,有些羊皮披肩还留有四只脚,还有用羊毛制作的披毡。此外,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七星披肩”的刺绣技艺、手工纺织的麻布工艺等,这些服饰不仅是民族身份的标识,更凝结着纳西人的历史记忆与审美追求,当地可以组织传统服饰体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传递审美情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活动形式,例如借助 VR 及时还原传统村落场景,增强群众的体验感。
3.3 培育优秀文化传承人才。人才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为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应当打造一支包括专业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志愿者等群体在内的队伍。一方面,应当重点保护当地非遗文化传承者,并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其收徒传艺,例如太安乡汝南村的和慧珍一家三代人,能够使用竹子自制口弦并进行弹奏,是当地有名的口弦世家,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其保护和支持。另一方面,应当重点培养基层地区文化骨干力量,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提升其在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专业能力,架起连接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的桥梁。除此之外,还应当壮大志愿者队伍,吸引大学生群体、退休人员加入,协助宣传群众文化活动并进行场地布置等等,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文化服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任务,不仅关系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样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满足。有助于传承文化根脉、丰富精神世界、助力经济发展,为此,应当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创新群众文化载体与形式、强化机制保障等等,只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才能够促使群众在参与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实现活态传承,赋予群众文化更强的生命力,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金鸿 . 群众文化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02):75-77.
[2] 崔华 . 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发展 [J]. 海外文摘 ,2022(7):0062-0064.
[3] 董时辉力 . 浅谈群众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J]. 文学少年 ,2021(04):37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