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

作者

涂啟凤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当下,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石。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语文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文化自信视域研究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挖掘古诗文中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与教育价值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从教育视角来看,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

2 中职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特殊性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文化自信培养具有独特的要求和特点。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未来将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特定的职业工作。因此,中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需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特点,将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

3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

3.1 寻根,文本解读文化基因

3.1.1 意象溯源,在符号中触摸文化肌理

古诗文意象是文化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如“梅兰竹菊”象征君子品格,“江河日月”寄寓家国情怀。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穿透语言表层,挖掘意象背后的文化符号,梳理典型意象的历史语境与情感内涵,建立“物象、意象、文化象征”认知,让学生在《诗经・蒹葭》的“秋水伊人”中感受先民的审美追求,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言中体悟士人精神。此过程非简单知识传授,而是带领学生在符号中建立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3.1.2 语境重构,在时空对话中理解文化语境

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精神诉求。教学需突破字词翻译局限,通过史料研读、时代背景勾连,重构文本生成的文化语境,如讲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与儒家“民本”思想,让学生理解诗人“大庇天下寒士”的胸襟为何是中华文化“天下观”的生动体现;解读《岳阳楼记》时,关联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阐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如何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这种语境重构使古诗文从平面文字转化为立体的文化图景,帮助学生在古今对话中理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凝聚力 [2]。

3.2 铸魂,文化情感浸润

3.2.1 声韵传情,在诵读涵泳中感受文化韵律

古诗文的音韵之美是中华文化“口传心授”传统的重要体现。针对中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应强化诵读指导,通过字音平仄、节奏停连、情感递进分层训练,让学生在朗读《将进酒》时感受李白的豪迈奔放,在吟诵《雨霖铃》中体会婉约词的缠绵悱恻。诵读不仅是语言技能训练,更是文化情感的传递。当学生在抑扬顿挫中领略“大江东去”的气势、“小桥流水”的温婉,中华文化的韵律之美便潜移默化地浸润心灵,形成独特的文化审美体验。

3.2.2 情境再造,在体验中激活文化想象

教师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将古诗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教师可利用 VR 技术重现《赤壁赋》的月夜江景,通过影视片段还原《鸿门宴》的历史现场,组织学生以情景剧形式演绎《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此类情境再造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场景模拟中“走进”古诗文世界,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价值选择,使抽象的文化价值变得具体可感。

3.3 焕新,文化自信赋能

3.3.1 主题勾连,在现代观照中实现文化对话

教师应立足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职业发展需求,提炼古诗文与现代社会的共通主题。将《荀子・劝学》的学习态度与工匠精神培育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锲而不舍”对职业成长的意义;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故事中提炼团队协作与沟通智慧,呼应现代职场需求。这种主题勾连非牵强附会,而是基于中华文化“通古今之变”的特质,让学生看到古诗文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在当代的生命力,从而建立“传统文化并非遥远历史,而是融入当下生活”认知,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3]。

3.3.2 实践迁移,在跨界融合中促进文化创造

鼓励学生将古诗文学习成果转化为文化实践,通过跨学科、跨媒介的创作实现文化再表达,如计算机专业学生为古诗配插画、制作动画短片,旅游专业学生设计“诗词文化之旅”路线,艺术专业学生为诗词谱曲、编舞。此类实践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创造性转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可塑性与创新性。例如,学生将《静夜思》改编为现代歌曲,或将《山海经》意象融入服装设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主动表达。当学生能够用所学创造新的文化形态,便真正实现了从“文化接受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4 结语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本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本文基于寻根、铸魂、焕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触摸文化基因,在情境浸润中培育文化情感,在价值转化中增强文化创造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学生在未来实践中既能掌握现代技能,又能坚守文化根脉,成为有底蕴、有情怀、有创造力的新时代工匠。未来中职语文教师需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让古诗文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职业之路与人生之旅。

参考文献:

[1] 王朝阳 , 范瑞雪 . 文化自信背景下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3,(30):9-11.

[2] 张玲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36(9):187-189.

[3] 尹璐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探索 [J].小说月刊 ,2025,(0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