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在工程施工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李梦齐 孔凡文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建筑行业正进入转型阶段。引入机器人替代或辅助人工完成“危、繁、脏、重”的建造和维修任务已成为必然趋势。建筑机器人有助于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效率与质量,具有良好前景,但目前仍面临技术不成熟、造价高、标准不统一等推广难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其应用优势与现存挑战,为促进建筑机器人普及、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1. 机器人技术在工程施工及安全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1)提高施工效率
建筑机器人能够快速、稳定地完成重复性任务,输出效率相比传统人工方式更为稳定,标准化程度高,可有效避免人为施工引起的误差过大等问题,且不受传统施工人员体力限制。例如,外墙喷涂机器人可在半小时内完成百米高楼的喷涂作业。
(2)保障施工安全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高达 30% 左右的工伤发生在建筑工地,建筑工人发生致命事故的几率是其他行业的 4 倍。机器人可替代人工进行高空作业、危险环境作业(如拆除、隧道挖掘),降低安全事故风险。例如,拆除机器人在高危环境中替代人工,减少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时间。
(3)提升施工质量
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施工精度更高,施工成型质量比传统人工方式高。例如,砌墙机器人搭载的激光定位系统可自动生成最优砌筑路径,单日作业量相当于6 名熟练工人的总和,且误差控制在 ±1mm 内。
(4)助力绿色低碳施工
部分机器人具备粉尘收集、材料回收等功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浪费。例如,地坪研磨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可进行降尘处理,优化施工环境。
(5)改善劳动环境
传统施工中的腻子打磨、粉刷、管道喷漆等工序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建筑机器人的普及可显著减少此类安全隐患。例如,博智林公司的外墙喷涂机器人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室内装修类机器人则减少了粉尘和有害物质吸入,有效降低职业病害风险。
2. 机器人技术在工程施工及安全管理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1)技术稳定性不足
现场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要求建筑机器人能够适应动态、非结构化的施工现场和各种天气状况,但目前建筑机器人在环境感知、定位导航、路径规划等方面仍存在技术难点,需要更高的适配性相关技术研发投入。
(2)场景适配性有限
部分场景(如室内喷涂)中,机器人效率可能低于人工,且难以独立完成端到端施工。例如,在房建外墙真石漆喷涂场景中,机器人无法完成贴美纹纸等复杂工序,需人工协作。
(3)商业模式不成熟
建筑机器人产品设计之前对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的调研不足,导致产品试用阶段问题层出不穷。另外,传统施工设备以租赁为主,而建筑机器人难以开箱即用,需专业团队支持,导致推广难度较大。目前多数企业以施工外包服务为主,尚未形成标准化商业模式。
(4)投入成本较高
部分机器人产品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技术服务成本高。且机器人施工难以像传统设备那样开箱即用,需专业人员操作,增加了应用成本。
(5)行业标准缺失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导致不同厂商的机器人难以协同作业,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还增加了项目对接成本与安全隐患。
(6)保障机制不完善
国家层面缺乏专门针对建筑机器人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事故
发生时,责任界定困难,影响行业发展。这导致企业研发积极性受挫,市场秩序难规范,制约技术规模化应用,也让行业在创新投入与风险规避间难以平衡。
3. 提高机器人技术在工程施工及安全管理中应用水平的措施
(1)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为了提升我国建筑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对新型传感、人机交互及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推动建筑机器人标志性技术成果的诞生。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环节的替代应用,重点提升建筑机器人与工地复杂环境的适配性和作业精度。鼓励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2)优化场景选择与应用深度
聚焦高空作业、市政工程等危险性高、工艺复杂度低的场景,优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建筑机器人从数量应用向深度应用转变,编制涵盖产品选择、施工组织、管理维护等内容的实施方案,打造深度应用试点。
(3)探索新型商业模式
发展“机器人施工队”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覆盖机器人设备、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同时,积极探索设备租赁与专业化施工服务相结合的灵活模式,有效降低用户初始投入与使用门槛,推动智能化建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4)优化成本和培训
在产品设计阶段深入工地,与客户共研高频高价值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并配套租赁与按效付费模式降低使用门槛,同时通过培训与政策合作推动行业落地。进而,降低开发和培训成本。
(5)建立健全行业标准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建筑机器人技术、标准与人才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我国主导国际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国外优质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促进国内外企业技术标准对接与协同。利用国际会展、论坛等平台,加快推动我国技术标准、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国际成熟场景中应用落地。
(6)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建筑机器人的法律地位和责任界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完善机器人登记准入制度,保障数据安全。统筹行业管理、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与用户部门政策协同,支持建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瀚 , 张峰 , 陈高虹 , 等 . 建筑机器人驱动下的智能建造实践与发展[J]. 建筑经济 ,2022,43(11):5-12.
[2] 翟浩博 , 任宝双 , 陈洪敏 , 等 . 房建施工机器人的应用及展望 [J]. 施工技术 ( 中英文 ),2023,52(23):20-26.
[3] 肖维思 , 庄然 , 唐务生 . 抹灰机器人施工研究 [J]. 施工技术 ( 中英文 ),2023,52(1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