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行动,大品德: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作者

李娟

惠州市惠南学校  516211

前言:

在当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课堂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同样不可或缺,社区作为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他们的品德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小学教师,深刻认识到社区志愿服务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其中,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一、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培养爱心与责任感

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小学生通过具体行动关爱他人、回馈社会,能够直观感受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出真挚的爱心,比如在社区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活动中,小学生为老人打扫房间、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当看到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孩子们能真切体会到自己的付出给他人带来的温暖,内心的善良与爱心被激发,逐渐形成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同时,志愿服务赋予小学生责任,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社区乃至社会的一份子,有义务为集体贡献力量,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时,孩子们要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们会认真学习垃圾分类标准,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居民沟通,这种经历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社区环境负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塑造感恩与奉献精神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小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生活境遇的人群,了解到社会的多元性,在帮助困难家庭孩子的活动中,他们看到同龄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从而产生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情会促使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进一步强化奉献精神。在社区环保志愿活动中,孩子们顶着烈日清理街道垃圾、种植花草树木,尽管过程辛苦,但当他们看到整洁美丽的社区环境,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让社区变得更好时,会深刻体会到奉献的价值,从而愿意在未来继续为社会付出,将奉献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三)增强同理心与包容心

社区是一个人员复杂的小社会,在志愿服务中,小学生会与不同年龄、性格、职业的人打交道,在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时,他们需要尝试理解残障人士行动不便的困难,耐心地协助他们完成一些日常事务,由此孩子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同理心得到极大提升 [1]。

二、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激发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主题班会、品德课等,向学生介绍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意义,要通过讲述感人的志愿服务故事,展示优秀志愿者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可以邀请社区志愿者或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到班级分享经历和感受,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志愿服务的过程和收获。通过生动的分享,引发学生的共鸣,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二)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实践机会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深刻认识到社区志愿服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与社区开展深度沟通合作,全力为学生搭建稳定且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平台,教师也可以主动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立长期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与社区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座谈,详细了解社区当前的志愿服务需求,像社区环境维护、文化活动组织、弱势群体关爱等方面存在的空缺。

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但好奇心和参与热情高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比如带领他们到社区小花园浇水,让他们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成长;或者一起整理社区图书角,培养他们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2]。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可以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开展社区问卷调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策划小型社区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由此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得到实践锻炼,收获成长与进步,真正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做好指导与反馈,促进持续发展

在学生即将投身志愿服务之前,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引导责任,需对学生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培训与指导,要耐心传授基本的沟通技巧,教导学生如何清晰、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着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涵盖活动过程中的交通安全、与陌生人交往的安全等,让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细致讲解志愿服务礼仪,从着装得体到言行举止,让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展现风采,如此才能确保学生有备无患,顺利完成志愿服务任务[3]。

活动期间,教师不能置身事外,要密切留意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如与受助对象沟通不畅、活动环节出现阻碍等,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冷静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应变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精心组织总结反思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的成就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将在志愿服务中培养的品德和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持续成长。

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小小的行动中收获大大的品德,实现全面发展,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4]。

参考文献:

[1] 沈敏 . 小行动 大志愿 [J]. 少先队活动 , 2020, 000(007):P.90-90.

[2] 张香美 . 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J]. 民风 ,2024(9):0077-0079.

[3] 魏 源. 社会工作协同志愿服务助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 2025, 14(5):7.DOI:10.12677/ass.2025.145368.

[4] 高雅 . 社会组织介入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的合作生产研究 [J]. 社会科学前沿 , 2024, 13(1):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