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传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于延飞 张宏婧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1
传统体育产业长期受困于产业结构单一、运营效率低下、服务供给同质化等结构性矛盾,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不仅提供了破局之钥,更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当然,实现传统体育产业的全面升级,亟需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深化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优化制度供给与要素配置机。从某种程度上讲,新质生产力不但深刻改变了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与消费模式,而且以其强大的技术渗透力与价值创造能力,源源不断地为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新质生产力驱动传统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旨在为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引。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科技创新、要素协同与制度创新三者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大体上讲,科技创新作为首要驱动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持续突破,催生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型生产范式。高素质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力量,与数据这一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第二,资本、技术、劳动力与数据要素之间建立起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实现跨领域、跨层级的有机整合,推动资源配置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可持续的方向优化升级。第三,通过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多元化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破除制约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壁垒,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提供制度沃土 [1]。三者相辅相成、协同演进,形成动态平衡、持续迭代的发展闭环,共同构筑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逻辑体系。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手段,重塑体育产业的生产方式与服务模式,具有极为显著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体育制造领域的精细化、智能化与高效化水平,加速推动智能运动装备、高性能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品的持续迭代与升级;另一方面,全面赋能体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赛事运营的智慧化管理、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调控以及大众健身的精准化指导与个性化体验。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有力促进了体育与科技、健康、教育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产业链条的广度与价值空间 [2]。这样一来,既显著增强了体育产业的内生增长动能,又能推动其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智能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传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3.1 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全面提升产业服务能级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 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则构成了其技术底座。在此背景下,推动数字技术与体育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可实现对运动员训练表现、场馆运营状态、观众行为偏好等多维信息的实时感知与精准研判。例如:在体育场馆管理中,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显著降低运维成本并提升安全水平;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动作捕捉数据进行深度解析,可生成个性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案,有效提高训练效率与竞技表现。
3.2 以融合业态创新重构,延展产业链条与价值空间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体育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日趋模糊,“体育 + ”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显著。例如:“体育 + 文旅”模式通过打造智慧体育公园、数字马拉松、沉浸式观赛体验等新型项目,将体育活动嵌入城市文旅生态,实现人流集聚与消费延伸。与此同时,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元宇宙技术的加速应用,使得电子竞技、虚拟赛事、数字藏品等新兴体育形态蓬勃发展,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拓展用户参与边界,开辟全新的价值增长极[3]。因此,应积极鼓励跨行业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推动形成以用户价值为中心、多主体联动、多场景融合的新型体育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从“单一功能供给”向“综合价值输出”的战略跃迁。
3.3 以制度协同系统保障,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机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突破,更需要制度环境的系统性支撑与政策体系的协同配合,这就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供给体系。一方面,应加快建立体育数据资源的确权、开放、交易与安全治理机制,推动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对原创性体育科技、数字内容、智能算法等新兴成果给予充分法律保障,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同时,应强化“体育 + 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协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育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兴起,既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又是产业范式转型的根本驱动力。传统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绝不能止步于表层业态的修补或运营模式的局部改良,而应深入生产力本质层面,主动拥抱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实现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的双重革新。展望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愈加依赖技术集成的深度、知识流动的广度与系统创新的强度,亟需构建一个科技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动态适应演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顺应全球科技变革趋势,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提升国家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肖情 , 李慧云 . 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现机制 [J]. 山东体育科技 ,2025,47(03):8-14.
[2] 李银 , 孙玮 .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J]. 运动精品 ,2025,44(01):55-57.
[3] 黄海燕 , 管建良 , 康露 .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引领作用与培育方略[J].
基金项目:2025 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吉林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合同编号:JJKH20251404SK)
作者简介:于延飞,(1979.6-),男,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
张宏婧,(1983.7-),女,吉林梅河口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