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有“我”教学案例
张娅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 重庆巴南 401320
一、案例背景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文本的理解开始从直观感受向理性思考进阶,但仍需借助丰富的体验与互动来深化认知。《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经典游记散文,作者叶圣陶以细腻笔触描绘游览双龙洞的过程,蕴含独特的游览观察视角与写景抒情方法。“有我”教育强调以安全信任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静下来、亮出来”,通过深度思考、协作参与实现主动生长。在本教学中,我旨在依托文本,搭建多元平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与文本、同伴、自我的对话中,展现独特的“我”,落实“有我”教育理念。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起“我”的好奇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段金华双龙洞的实景视频,配合轻快的背景音乐,画面中溶洞的奇特造型、潺潺流水依次呈现。播放结束后,我笑着说:“同学们,叶圣陶先生七十多年前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写下了这篇课文,今天咱们也跟着他的文字‘去旅行’!大家猜猜,跟着文字游览和看视频,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呀?”
学生们瞬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小宇迫不及待地说:“看视频是直接看到风景,读课文可以自己在脑子里想象,说不定我想的双龙洞和视频里的不一样!”小萱也补充:“我觉得读课文能发现作者是怎么观察、怎么把看到的写清楚的,看视频就想不到这些!”这样的导入,以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更引导他们关注“我”的体验——在文字游览中,每个人的想象、发现都独特,为后续主动探索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梳理“我”的路径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圈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随后,组织小组合作,用彩笔在学习单的“游览路线图”上,画出作者的行踪。过程中,我穿梭于各组,轻声鼓励:“别着急,慢慢找,每个人都说说自己找到的线索,咱们一起把路线理清楚!”
在小组汇报时,有趣的情况出现了。第一组的小嘉指着路线图说:“我们觉得是‘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内洞 $$ 出洞’,我从课文里‘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些句子找的!”第二组的小浩却举手补充:“我觉得‘路上’那里,作者还写了山、树、花,这些风景也得算在游览里,因为是他看到的!”我及时肯定:“小浩太会思考啦!游览不光是走路线,路上的风景也是‘旅行的一部分,这就是‘我’在游览时的独特观察,大家都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带着自己的眼睛看文字里的风景啦!”此环节,通过自主圈画、小组协作,让学生在梳理中融入“我”的理解,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挖掘文本线索,初步体会“我”的主体价值。
(三)精读探究:挖掘“我”的体验
1. 聚焦“孔隙”:动起来,模拟体验
“孔隙”部分是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仰卧小船”的独特视角写景的妙处,我准备了小道具——用硬纸板制作的简易“小船”(模拟课文里的小船),邀请学生上台模拟“仰卧小船”过孔隙的动作。
小泽自告奋勇躺上“小船”,按照课文描述:“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他小心调整身体,嘴里嘟囔:“哎呀,真的要紧紧贴着,不然好像就会碰到洞顶!”其他同学围在旁边,有的忍不住模仿动作,有的喊:“小泽,你感觉像叶圣陶先生一样紧张不?”我顺势引导:“大家看,小泽模拟的时候,身体每个部位都贴着‘船底’,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现在咱们换个视角,要是站着过孔隙,能写出这样的感受不?”学生们纷纷摇头,小熙说:“站着就看不到身体和船底、洞顶的关系,也写不出那种又窄又矮、很特别的感觉!”这一“动起来”的模拟,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本中观察视角的巧妙,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体验,“我”的参与让对“孔隙”的理解更深刻。
2. 品析语言:静下来,深度思考
在研读外洞、内洞的景物描写时,我布置“静读任务”:默读相关段落,画出让你觉得“双龙洞的景特别美、特别有趣”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我”的感受——你从哪个字词里,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几分钟后,学生们开始分享。小瑶指着“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说:“我从‘像桥洞似的’‘大会堂’这些词,想到洞口又大又宽,外洞特别宽敞,就像我们学校的大礼堂,能装好多人!”小睿则对“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感兴趣:“‘一团漆黑’‘小小的一块’‘全是昏暗’,让我感觉内洞很神秘,就像藏着好多秘密,得慢慢探索!”这一“静下来”的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让他们带着“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解码文字,挖掘文本的独特魅力,实现深度思考。
(四)拓展创作:亮出“我”的创意
学完课文,我布置创意任务:让学生化身“小导游”,选双龙洞一景点,用“先…接着…然后…”,融入“我”的趣味感受介绍。学生兴致勃勃创作,有的聚焦孔隙,强调仰卧体验;有的描述内洞,渲染神秘景致 。展示时,“小导游”自信讲解,与“游客”互动,独特创意与思考在表达中绽放,实现知识向“我”的主动生长。
三、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安全信任”为底色,通过情境导入唤起好奇,初读梳理融入“我”的理解,精读探究依托“动”“静”体验深化认知,拓展创作让“我”的创意绽放。学生从被动接受游记知识,转变为主动挖掘文本、表达独特感受,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在协作中倾听同伴的“我”,在思考中坚守自己的“我”,“动起来、静下来、亮出来”的课堂表现,彰显了“有我”教育让学生主动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