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
邓绍伟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江维学校 419301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基础品质和重要的技能,这既包含了对学科知识的了解,也包含了科学思维、实际操作、创新意识等多种技能。在新课标确立和推广的背景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所以,初中物理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并指导学生展开探究,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充分完善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探究内涵,形成概念
在初中阶段,学生必须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入认知,也要重视对物质观念、运动、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等基础科学概念的掌握。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基础概念的牢固掌握对于学生后续的深入研究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知识的教学为例,通过研究行星与其他物质的引力作用、电磁波与电荷的相互作用、质子间的强相互作用以及放射效应中的弱相互作用等内容,能够加强学生对“相互作用普遍存在”的物理概念的认知,深化他们对这一科学规律的理解。再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通过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等物理学家的观点以及牛顿提出的惯性定律,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物理概念的学习是基础性的,也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1]。
二、把握导图,推进思考
考虑到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储备都有一些局限,所以他们很难掌握学习目标和探索的方向,也不能及时建立完整的知识层次。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学的知识只停留在表层。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微型课程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将思路具象化方面,思维导图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剖析出知识重点和难点,从而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思维导图导入物理学科微型课程中,可以整合相关内容,使课堂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效和有序。另外,结合微型课程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加深他们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的能力,降低物理知识探究的难度 [2]。
三、围绕问题,深入研究
在开展低成本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侧重于实验操作本身,而对教学语言的精炼与优化重视不足,导致学生主要依赖观察教师演示来理解具体操作步骤。为有效扭转此状况,建议相关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实验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同时把物理基本原理和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彩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彩虹的出现?”随后准备实验材料:清水一盆、平面镜一块。操作步骤为:将平面镜斜置入盛水的盆中,确保镜面朝向太阳,此时可在另一侧墙面观察到一道绚丽的彩虹。实验结束后,教师再向学生阐释实验背后的原理——即光的折射现象,并指出影响彩虹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滴与光源。通过这种问题引导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与讲解中,能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逐步掌握光的折射知识点,从而深刻理解彩虹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四、联系活动,生活运用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育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将日常生活体验与物理学习相结合,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其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知识点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对蹦极与跳床活动中能量守恒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可能会分享其蹦极体验,如从高空跃下时的直线落体感觉,这种体验令人兴奋不已。教师此时可适时阐释:当人们进行蹦极跳下时,身体与绑缚的橡皮条共同构成一个机械能守恒体系。在该体系中,只有重力与弹力共同做功,将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动能三种能量进行高效转换,但整体的机械能维持恒定,符合守恒规律,蹦床的运用也是这个原理。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将物理学理论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刻理解,也使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五、关注实验,完善实践
物理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物理探究的核心驱动环节。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实验内容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营造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实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确保实验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无限趣味。我们深知,物理学习并非高不可攀的学术堡垒,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实践。所以,教师需要构建实验和生活的联系桥梁,指导学生围绕物理实验和生活联系展开探究。此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生应通过物理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有所理解。因此,开展生活化的物理实验,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应用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物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任务,让学生观察马路中间的切线在夏天和冬天的变化以及火车铁轨缝隙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孔明灯。通过这些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在动手实践中享受乐趣,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生活化意识,增强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物理学习的魅力 [4]。
六、结语
总之,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与战略,才能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核心素养,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进而使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振彪·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 [J]. 新课程,2020(23):40.
[2] 柳晓林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探析 [J]. 成才之路,2020(5):64.
[3] 施久铭,林茜,李旋 .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索——基于江苏 2015 年初中物理导学互动教学观摩研讨会的课例分析 [J]. 人民教育,
.
[4] 李飞虎 . 初中大单元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以物理学科为例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2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