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路径

作者

蔡萌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米村镇方山小学  452370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接班人,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 , 能够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义务,并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形成更强大的学习动力。但当前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情况比较明显,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缺乏责任和担当。因此需要将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上日程,尝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效的元素,丰富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认识自身社会责任感,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一、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家庭过度溺爱,责任教育缺失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当前许多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过度溺爱的现象,导致责任教育严重缺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将孩子视为家庭的核心,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凡事都替孩子包办代替。孩子在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家长们往往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将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对孩子品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1]。当孩子在学校或生活中出现责任缺失的行为时,家长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归咎于外部因素,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例如,孩子在学校损坏了公共财物,家长不是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并赔偿,而是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逐渐失去了承担责任的机会,难以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进而影响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学校教育失衡,培养方式单一

学校作为小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但目前部分学校存在教育失衡的问题,重智育轻德育,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上,《品德与社会》等与责任感培养相关的课程课时不足,且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育方式上,学校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责任的概念和重要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责任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此外,学校在评价学生时,也多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性。

(三)文化环境复杂,传统价值弱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元文化涌入社会,使得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日益复杂。各种新兴文化、网络文化等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传统价值观念在小学生群体中逐渐弱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的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责任、担当等价值观念视而不见。同时,部分不良的社会现象也对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媒体报道的失信行为、冷漠旁观等现象,会让小学生对社会责任感产生困惑和质疑。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小学生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良好的文化支撑。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培养路径

(一)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家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家长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家长以身作则,生活中做到孝顺长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可以利用亲子时间为学生讲解历史上有担当的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感 [2]。其次,家长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例如,与学生共同完成节庆风俗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或者清明带领学生去扫墓,并为学生讲解革命烈士为国为家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还可以通过组织家庭劳动,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创新教学方式

学校在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需要打破传统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道法课程结合,或者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传达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在教学方式上,要转变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由学生从历史故事中选择表演片段和扮演的人物,通过故事的编排,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不同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此外,邀请民间艺人以及传统文化研究人员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传统文化。并构建传统文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和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案[3]。

(三)发挥社会社区力量,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环,因此学校要尝试与社区以及社会组织联合,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学校可以通过与社区共同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例如,可以在社区张贴由学生自行创作的各种公益宣传语和宣传画。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做社区清洁,帮助孤寡老人等,使学生通过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学校与社会合力,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的重要一环,通过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打破当前小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困境,但是在传统文化助力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落实中,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多方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成长中能够肩负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刘小妮. 思政一体化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2):76-78.

[2] 曾维.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启示与引导[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6):643-644.

[3] 王瑾辉. 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行动研究——基于文化遗产课程实践分析 [D]. 天津 : 天津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