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
李秋
兴仁市潘家庄镇人民政府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 562311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了解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稻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1.1 稻瘟病
1.1.1 发生特点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可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发生,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而死。叶瘟在叶片上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斑,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水浸状,多为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黄色晕圈。节瘟多发生在穗颈下第一节间,病节变黑、干枯、易折断。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呈褐色或黑褐色,可造成白穗或瘪粒。
1.1.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合理布局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稻草和病谷,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数。在水稻分蘖盛期和破口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时期。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三环唑具有较强的内吸性,能有效预防稻瘟病的发生;稻瘟灵对稻瘟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春雷霉素是一种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对稻瘟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1.2 纹枯病
1.2.1 发生特点
纹枯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多个病斑相互融合,形成大病斑,导致叶鞘和叶片枯死。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部表面可产生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逐渐形成褐色菌核。纹枯病的发生与田间湿度、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等因素有关。田间湿度大、种植密度过高、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1.2.2 防治措施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当病丛率达到 20%-30% 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己唑醇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井冈霉素是一种生物农药,对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等化学药剂具有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等特点,能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
1.3 白叶枯病
1.3.1 发生特点
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发病初期,在叶尖或叶缘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沿叶脉扩展成条斑,病斑逐渐变为灰白色,边缘有淡黄色晕圈。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可扩展至全叶,导致叶片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可溢出淡黄色菌脓,干燥后形成鱼籽状小颗粒。
1.3.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可用强氯精等药剂浸种,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避免串灌、漫灌,防止病原菌通过灌溉水传播。及时清除病稻草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基数。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噻唑锌、中生菌素、叶枯唑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2 水稻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1 二化螟
2.1.1 发生特点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幼虫钻蛀水稻茎秆为害。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2 - 3 龄后分散蛀入茎秆,造成枯心苗、白穗和虫伤株。二化螟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 2 - 3 代,以幼虫在稻桩、稻草等场所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喜欢在嫩绿、茂密的水稻上产卵。
2.1.2 防治措施
及时处理稻桩和稻草,减少越冬虫源。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避免水稻生育期与二化螟的产卵盛期相遇 [2]。利用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在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氯虫苯甲酰胺具有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等特点,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2 稻飞虱
2.2.1 发生特点
稻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水稻基部刺吸汁液为害。被害水稻茎秆基部变黑、腐烂,叶片发黄、枯萎,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倒伏、减产甚至绝收。稻飞虱具有迁飞性,在我国南方稻区一年可发生多代。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稻飞虱的繁殖和生长。
2.2.2 防治措施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水稻的抗虫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稻飞虱的栖息场所。保护和利用稻田中的天敌,如蜘蛛、寄生蜂等,对稻飞虱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当田间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2.3 稻纵卷叶螟
2.3.1 发生特点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将水稻叶片纵卷成筒状,在筒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发白,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结实率。稻纵卷叶螟具有迁飞性,在我国南方稻区一年可发生多代。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喜欢在生长旺盛、叶色嫩绿的水稻上产卵。
2.3.2 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避免水稻前期生长过旺,降低稻纵卷叶螟的产卵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栖息场所。利用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可选用四唑虫酰胺、茚虫威、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3 综合防治策略
3.1 加强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水稻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通过田间调查、诱捕器监测等手段,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3.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抗病虫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增强水稻的自身抗性。利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手段诱杀害虫,保护和利用天敌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3.3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在病虫害发生严重,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合理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盲目用药和滥用农药。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防止害虫和病菌产生抗药性。
结束语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了解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加强监测预警和技术培训指导,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要不断加强科研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和技术,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启志 .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06):28-30.
[2] 周文辉 .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J]. 乡村科技 ,2017,(09):62-63.
[3] 冯志 . 水稻稻瘟病与纹枯病防治研究 [J]. 农技服务 ,2017,34(15):58.
姓名: 李秋,出生年月:1976 年7 月,性别: 男,民族: 汉,籍贯: 贵州兴仁,职称 : 农学、现在中级、申请副高用,研究方向 : 农作物种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