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耦合效应及提升对策

作者

向辉

个旧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队

引言:

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中作用关键,其财务管理关乎服务与资源效率。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存在紧密耦合效应:内控为监督奠基,确保财务信息准确、流程合规;监督促进内控完善。研究两者耦合及提升对策,对优化管理、防范风险意义重大。在事业单位项目执行、物资采购、资金分配等核心业务全流程中,两者的协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业务的开展质量与单位整体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耦合效应理论基础

(一)财务监督内涵

财务监督是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全过程的监察与督促,包括对预算编制合理性、资金收支合规性、财务报表真实性等方面的监督。例如,在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编制阶段,财务监督需核查预算是否匹配单位职能目标、是否兼顾日常运营与重点项目需求,避免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在资金使用环节,需跟踪每笔支出是否符合预算科目、是否具备完整审批手续,杜绝挪用、挤占资金等违规行为;在财务报表编制后,需审核数据勾稽关系是否合理、披露信息是否完整,确保报表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二)内部控制内涵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过程。比如,在项目立项环节,明确立项审批流程与各部门职责;在物资采购方面,建立采购流程与供应商管理制度,确保物资质量与采购价格合理;在资产管理环节,需制定资产登记、领用、维护、处置的操作标准,确保资产账实相符、高效利用。

(三)耦合效应理论分析

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均旨在保障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促进单位规范高效运行[1]。事业单位可通过内部控制规范项目流程,减少人为失误与违规操作,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质量,进而保障资产安全与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财务监督则通过对项目各环节财务活动审查,发现内部控制执行中的漏洞,如项目资金使用超出预算但内部控制未有效预警,促使单位完善内控措施,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耦合效应表现

(一)相互促进机制

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提高财务监督效率与效果。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下,事业单位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记录规范化,财务数据准确且易于获取,财务监督人员能更高效地依据准确数据进行监督审查,精准发现潜在财务风险。例如,规范的物资采购内控流程使得采购合同、发票等资料齐全且合规,财务监督可快速核实采购业务真实性与合法性。

财务监督对内部控制起到反馈与完善作用。在监督过程中,若发现某项目预算执行偏差大,可能反映出预算编制内部控制环节存在问题,如对项目成本预估不准确或预算调整机制不完善,促使单位优化预算编制与调整的内部控制流程。

(二)风险防范协同

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通过协同配合,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全周期防控网络。通过内部控制对项目投标风险进行评估,设定合理投标标准与审批流程,防止盲目投标带来财务损失;财务监督则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监督资金收支是否符合预算与合同约定,若发现资金异常流动,及时预警,与内部控制共同防范项目资金链断裂等财务风险。

三、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覆盖不全、标准模糊”的问题,难以支撑业务全流程管控 [2],缺乏详细成本核算与控制标准。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设备租赁、材料消耗等成本支出未进行有效管控,导致项目成本超支,影响单位经济效益。

(二)财务监督执行不力

财务监督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新财务法规、政策理解不深,在监督过程中难以发现深层次财务问题。部分监督人员对新出台的财经法规(如政府会计制度更新、税收政策调整)理解不深入,对事业单位特殊业务(如财政补助资金使用、专项项目核算)的监督要点把握不足,在核查复杂业务(如技术服务外包费用、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难以准确判断费用合理性,导致违规支出未被及时发现。

(三)两者协同不足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部门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有效联动机制。内控部门在制定或修订制度后,未及时向监督部门同步制度细节与执行要求,导致监督时仍依据旧制度标准,出现“监督依据与内控要求脱节”的情况;监督部门在发现问题后,仅向责任部门下发整改通知,未将问题根源、整改情况反馈给内控部门,无法推动内控体系针对性完善。

四、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耦合效应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构建“全流程覆盖、标准化明确”的内部控制体系。在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引入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充分考虑项目实际需求与市场价格波动,提高预算准确性;在项目成本控制方面,制定详细成本控制指标与奖惩机制,对节约成本的项目团队给予奖励,对超支团队进行问责,确保项目成本可控。

(二)加强财务监督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财务监督人员培训,邀请财务专家、法规制定者进行授课,内容涵盖最新财务法规、审计技巧、行业财务风险案例分析等,提升监督人员专业素养 [3]。鼓励财务监督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证书,提高业务水平,使其能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精准识别财务风险。

(三)强化协同合作机制

建立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部门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如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双方交流工作进展、问题及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部门及时向财务监督部门提供项目执行情况,财务监督部门根据监督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共同完善项目管理流程,提升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耦合效应,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五、结论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耦合效应,是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的核心支撑。通过分析两者的协同机制与实践表现,可见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通过完善内控体系、强化监督队伍、建立协同机制,可有效激活两者的耦合效应,实现“1+1>2”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 杰 . 事 业 单 位 财 务 内 部 控 制 的 问 题 与 对 策 分 析 [J]. 天 津 经济 ,2024,(12):92-94.

[2] 谢建华 .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创新及财务监督体系的完善 [J]. 纳税 ,2024,18(34):106-108.

[3] 卢慧慧 . 财会监督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J]. 财经界 ,2024,(3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