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中社会工作双重关系的本土化困境与策略研究
封苗苗
青岛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一、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在我国引入社会工作这一概念与实践模式后,其本土化发展成为学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政力量的强势推动,这构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多聚焦于专业社会工作所处的服务体制层面,探讨如何使社会工作更好地融入我国现有的社会服务体系之中。有研究者提出了双重嵌入的观点,认为社会工作不仅要嵌入现有的服务体制,更要与传统服务主体一同嵌入社会生活本身。而要实现这一“扎根”目标,关键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深入的、互为主体的专业关系。对于我国社会工作实践而言,专业关系不仅是专业服务开展的前提,更是社会工作摆脱本土化进程中“无根”状态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中国文化情境下,建立这种深入的、互为主体的专业关系往往意味着双重关系的出现难以避免,使得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双重关系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我们应当正视这一现实,因此如何将这种困境转化为提供服务的优势,成为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双重关系的弊端
2.1 损害专业关系本质,模糊边界
当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形成双重角色时,原本基于专业信任与合作构建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易被破坏,双方难以维持恰当的专业边界。这种边界模糊会干扰服务的正常开展,使服务过程偏离专业轨道,无法有效实现服务目标。
2.2 引发利益冲突,损害服务对象利益
依据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工作者应将服务对象利益置于首位。然而在双重关系情境下,利益冲突易生。一旦冲突出现,工作者可能不自觉地将关注点转向自身利益,而将服务对象利益置于次要位置。
2.3 加剧不平等关系,削弱服务对象主动性
在专业关系中,社会工作者通常处于主导地位,服务对象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从属地位。这种不平等关系若从专业领域延伸至社会生活,极易催生双重甚至多重关系。社会工作者可能借助专业服务对服务对象日常生活施加过多影响,导致服务对象主动性减弱,对工作者的依赖性增强,这不仅不利于服务对象自身能力的发展,也违背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
2.4 扭曲服务本质,带来行业不良影响
无论是在服务开始、进行还是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若在专业关系之外与服务对象建立其他关系,服务的本质极易被改变。工作者可能利用双重关系操控服务实施过程,以获取自身想要的利益。
三、本土价值观念对社工伦理双重关系的影响
3.1 家族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家族观念中,家族成员间紧密的血缘与情感联系,使家族成为利益与情感共同体。家族成员在经济、生活、情感等方面相互扶持。当社会工作者面对与服务对象存在家族关系的情境时,家族观念可能使其在决策时优先考量家族整体和谐与利益。例如家族内部出现矛盾纠纷时,受家族观念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可能倾向于以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为导向来解决问题,而非严格遵循专业标准。在调解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更多地顾及家族成员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家族声誉,而对服务对象个体需求和权益的关注度相对降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间应有严格界限,保持专业关系,防止个人情感等因素干扰专业判断。然而受家族观念浸润的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家族相关问题时,很难像西方那样严格遵循该伦理规范。他们内心深处的家族观念会不自觉地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将家族利益纳入考量范畴,从而导致在双重关系处理上出现偏差。
3.2 人情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人情往来是重要的社会交往模式。人们通过互相帮助、赠送礼物等方式维系人际关系,这种人情往来既是社交礼仪,也是情感交流手段。同时,面子观念在中国社会占据重要地位,面子代表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尊严与声誉,人们在交往中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但人情关系可能引发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间的非专业互动,这种非专业互动会干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使其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在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方面,人情关系也可能导致不公正现象。若社会工作者受到服务对象的人情影响,可能会倾向于将更多资源和服务分配给这些人,而忽视其他更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
3.3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为个人行为和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影响社会工作者对双重关系的处理。在处理双重关系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更多地考虑服务对象所在集体的利益,而非仅关注个体服务对象的利益。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社会工作者可能更注重个体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权益,优先满足个体利益。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在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进行平衡,有时可能会牺牲个体的一些利益来维护集体的利益。
四、双重关系本土化适应的策略
4.1 制定并完善本土化及可操作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针对现行《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内容年代久远、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迫切需要制定一套更具体、更清晰、更可操作且符合本土文化背景的伦理守则。这需要一方面积极吸收和学习国外社会工作体系中关于伦理规范、伦理筛选工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模式。一方面,鼓励地方团体以现有《道德指引》为蓝本,结合本地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摸索、讨论和总结,不断丰富和细化内容,使之更贴合中国社工的实际工作场景和伦理困境。最终目标是构建一套既能借鉴国际智慧,又能扎根中国土壤,真正指导社工实践的本土化伦理规范。
4.2 加强社会工作环境的制度化建设与机构规范
借鉴西方社会工作高度制度化发展的经验,认识到制度化对于建立公众信任、明确职业边界的重要性。应着力提升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的制度化水平,清晰界定服务范围、工作流程和职业角色,减少因环境模糊带来的伦理风险。同时,要求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规范,包括明确的伦理政策、行为准则、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确保伦理守则不仅仅是纸面文字,而是能够约束和指导社工行为的实际操作指南,从而为社工处理双重关系等伦理困境提供清晰的环境支持。
4.3 强化社会工作伦理教育与督导支持系统
伦理守则的有效落实离不开社工的专业素养和持续支持。一方面,需要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深化伦理课程,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学生识别、分析和应对伦理困境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督导在伦理实践中的关键作用。督导不仅要提供技术指导,更要扮演支持者、倾听者和决策顾问的角色,帮助一线社工在面对复杂的伦理困境时,能够理清思路、权衡利弊、做出恰当的情景式抉择,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缓解其职业压力。
4.4 提升社工个体伦理意识与应对能力促进实践反思
伦理守则和外部支持固然重要,但最终落实还需依赖社工个体的自觉和专业能力。社工自身需保持对双重关系等伦理困境的高度敏感,主动学习并区分消极与积极双重关系,理解其潜在影响。在实践中,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坚守专业边界,学会在尊重案主知情权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做出负责任的情景式抉择。同时鼓励社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个案讨论、经验分享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伦理判断力和实践智慧,将伦理意识真正内化为职业习惯,主动预防和处理伦理挑战。
五、结语
社会工作在人情社会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伦理双重关系问题尤为突出。在家族观念、人情关系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等本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双重关系难以完全避免,且这种关系可能对专业服务的有效性、公正性和伦理合理性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这并非不可克服的困境,而是一个需要正视并积极应对的现实问题。通过制定本土化的伦理守则、加强社会工作环境的制度化建设、强化伦理教育与督导支持系统以及提升社工个体的伦理意识与应对能力,可以有效缓解伦理双重关系带来的挑战,将其转化为提供高质量专业服务的优势。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公信力,更能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未来,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在本土文化与专业伦理之间找到更加平衡和有效的结合点,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南君 . 双重关系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研究——以 J 市 Z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 [J]. 就业与保障 ,2023,(03).
[2] 贾冰 , 黄开勇 . 浅析社工实务中的双重关系问题——以沈阳市 L 机构留学生社会支持项目为例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35(06).
[3] 戴含章 . 情理冲突与调和:社区社会工作实务中“双重关系”的本土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4] 赵万林 . 从双重关系到友伦之“善”——社会工作双重关系话语的重构 [J]. 宁夏社会科学 ,2021,(06).
[5] 王雪颖. 人情社会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伦理困境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21.
[6] 曹耕. 本土社工对双重关系的认知模式与应对策略 [D]. 内蒙古大学,2020.
[7] 朱昀.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中双重关系问题的伦理困境及出路 [J]. 山西青年,2019,(17).
[8] 陈艳.浅析社工在双重关系问题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思路[J].劳动保障世界,2019,(20).
[9] 狄玉秀, 曹庆新. 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的伦理困境探析[J]. 中国市场,2018,(04).
[10] 张龙 . 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以双重关系为例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1(03).
[11] 张海燕. 社会工作者双重关系行为的本土化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6.
[12] 孙晓薇 .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之双重关系困境 [J]. 品牌 ,2014,(07).
[13] 李爽 , 俞鑫荣 . 人情与面子——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探索 [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26(04).
[14] 赵芳 .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 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3,(00).
[15] 余佳伲.“人情社会”中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处理方式探讨[J]. 法制与社会,2013,(05).
[16] 潘绥铭 , 侯荣庭 , 高培英 . 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 [J]. 中州学刊 ,2012,(01).
[17] 闫涛. 信任与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中的专业界限[D]. 复旦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