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吴晓晓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11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习近平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从而“创新教育智能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动力,通过 AI 技术的赋能,思政教育可以实现从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到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
(一)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赖于思政工作者的经验判断,难以全面、动态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取向、价值观念等多维信息,教师可以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平台推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这种精准化育人模式,让思政课更具针对性,有效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立体化育人新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对于新媒体接受和使用的程度越来越高,生活习惯和学习特征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个性。通过 AI 技术,思政教育可以实现从" 平面化的知识传授" 向" 立体化的价值塑造" 转变。
(三)促进教育公平与资源优化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打破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地域共享。这对于缓解高校思政师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和资源薄弱院校的思政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时代的思政课被插上了 " 信息化" 的翅膀,为教学环境互联化、教学管理精准化、教学评价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即通过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尽管人工智能为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但由于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尚未成熟稳定,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境,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削弱育人温度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价值共鸣的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将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技术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但是无法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过度使用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和情感连接的弱化,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个性化的体验,弱化了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
(二)伦理风险与数据安全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伦理机制尚不完善,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和隐患
人工智能的算法若存在偏见,可能会导致教育不公,价值观引导偏差。如果训练数据中存在偏见或歧视,AI 系统可能会放大这些偏见,影响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人工智能的应用依赖于大量的学生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学生的隐私,一旦数据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将会引起学生的恐慌,同时会降低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阻碍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三)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有待提高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政工作者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队伍的数字素养存在明显短板。思政工作者缺少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地学习,对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不太了解,操作不熟练难以有效地运用并开展工作,也无法分辨智能算法带来的风险。
三、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针对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 一)构建”人机协同“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明确教师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避免技术越位导致教育责任虚化。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 的理念,将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避免将学生简单地视为数据对象和技术应用的被动接受者,要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
(二)构建安全、智能的思政技术体系
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强调“工具理性是交往理性的重要环节”,唯有使“工具理性”回到其合法范围内,才可以使其得以“提高社会行动的效率”。一方面是加强算法优化,在思政资源推荐算法中要注重多样性,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推送不同视角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形成全面认知;另一方面,要建立审核算法并提升准确率,对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进行实时检测、预警,能够有效地防范意识形态风险。
(三)精准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教师是人工智能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主体,可以通过个性化培训、智能研修平台、实践锻炼帮助教师掌握数字化工具,全面提升数字素养与智能教学能力。首先,可以通过智能研修平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智能分析,生成个人发展报告,帮助教师精准识别改进方向;其次开展分层分类的AI 赋能培训,对于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分别制定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培训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会技术操作,更要聚焦 AI 与各专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最后,将教师数字素养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 AI 教学应用,对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四、总结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数字化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理应与时俱进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校需以”育人为本“为核心,通过技术优化提升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伦理规范引导技术向善,构建人机协同的育人新模式,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 习近平: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J]. 中国信息安全,2018(12).
[2] 刘文博,刘吉.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变革与挑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7).
[3] 杜靓 . 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5).
[4] 陈清. 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 江苏高教,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