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融合的措施探析

作者

陈康子

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 521000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融合的现实困境与深层原因

(一)制度层面的割裂与衔接障碍

会计科目与预算项目分类不同,导致预算执行情况数据从会计账务难以套取;会计核算期间与预算年度虽然时间跨度相同,但会计权责发生制与预算收付实现制不一致,造成数据统计口径存在偏差;会计报表是经济事项发生反映的,而预算报告是进行事前计划与事后执行的对比分析反映的,两张报表的反映内容不同,两套报告体系难以实现有效对接与相互印证[1]。

(二)管理机制的碎片化与协同不足

事业单位传统的部门设置模式造成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职能分离。会计主体财务部门和预算部门往往分离,即使在同一财务部门内部,也常常分别设置会计核算组和预算管理组,从而在内部形成部门间的信息隔阂。会计人员专注于预算过程之外的凭证审签和账务处理以及相关报表出具,对预算执行情况缺乏深入了解;预算部门主要负责预算的编制下发和执行情况的报告,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明细数据掌握不足。会计预算信息在部门之间的传递滞后且失实,预算的调整滞后,执行偏差发现不及时,整改效果不明显。

(三)技术支撑的滞后与数据壁垒

各机构间信息化建设不一致,成为制约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融合发展的技术瓶颈。部分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先进,但预算管理仍处于手工或半手工阶段;部分单位已经构建了预算管理系统,但由于业务系统、数据没有完全打通,两者之间还是分别运营。少数已实现两个系统初步对接的单位,其融合程度仅仅停留在数据导入导出层面,尚未实现业务流程的深度整合与数据的实时共享。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的制度框架与标准体系

统一财务制度与预算制度之间的基础数据标准,制定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的对照表和转换规则、明确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协调会计核算基础与预算收付实现制的差异,通过设置过渡科目、辅助核算等方式实现两种核算基础的有效衔接;建立综合性的财务报告体系,形成财务会计报告与预算执行报告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的报告机制[2]。

(二)重塑业财融合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组织再造是深度融合的组织保障。应当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实施大财务管理模式,将会计核算、预算、资产、绩效等工作进行统筹,构建由前台业务受理部门、中台数据处理部门、后台决策支持部门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其中,前台主要承担财务预算业务的统一受理、集中办理和对外服务职能;中台主要按照统一的业务流程、方法和技术处理所有业务,保障数据准确、高效;后台主要利用数据信息、智能算法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和预警服务,实现从传统的核算型财务向决策支持型财务的转型升级。

(三)打造智慧化的信息平台与数据中台

信息技术是推动业财融合的重要支撑。一体化业财融合平台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现有系统进行简单的连接,而是需要对现有系统功能进行彻底改造与整合。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将现有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各个模块进行服务化改造,通过统一的“数据总线”实现业务、财务、预算、资金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共享;同时开发业财融合主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人员、项目、科目等基本数据信息统一维护,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票据识别、凭证自动生成、异常及时预警等智能化功能。

三、推进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融合的保障机制与实践路径

(一)健全多维度的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

融合导向的绩效评价制度设计,不仅要评价财务会计合规性,既要评价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更要评价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后的有效性。设计分层次分维度的评价指标:基础层面上,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预算编制准确率、预算执行进度等常规指标;提高层面上,评价预算资金使用效率、成本控制水平、资源配置优化水平等效率指标;创新层面上,评价业财融合创新实践、数据价值实现、决策支持贡献等效益指标。

(二)完善常态化的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机制

加强对业财融合成效的监督,以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为着力点,完善多元化监督机制:内部监督由内部审计部门主导监督业财融合成效,定期开展业财融合专项审计,重点关注业财融合制度执行、业财融合流程合规、业财融合数据质量等问题;外部监督主要表现为上级管理主管部门监督、审计机关监督、社会中介机构评价监督等;社会监督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接受质询等监督机制,倒逼单位提升业财融合成效;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及期限,抓好问题整改;对导致问题产生的管理根源进行根因分析,举一反三,抓实问题整改;针对整改问题采取对应的优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建立新制度、完善流程、信息系统升级等手段从源头解决问题;对于已经采取的整改措施进行跟踪验证,达不到目标效果或结果出现反弹时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高度融合是一个涉及理念转变、制度优化、技术升级和管理机制完善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建设智慧化的信息平台、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立持续改进的保障机制,系统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类融合难题,推动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从相对独立走向深度融合,为事业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推进过程中,各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融合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确保业财融合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辛鹏 .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融合策略探析 [J]. 中国经贸 ,2025(11):100-102.

[2] 农恬 .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的意义与方法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5(1):0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