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对公立医院运营效率的影响研究
姜浩然
辽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 辽宁沈阳 110031
一、引言
医保支付方式是调节医疗服务供需、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主要实行按项目付费制度,这种”做多少收多少”的支付模式容易诱导过度医疗,导致大处方、大检查等问题频发,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给医保基金和患者带来沉重负担。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医保局启动了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 DIP(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DRG 是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患者特征等因素,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组,实行打包付费;DIP 则是在总额预算管理下,根据病种费用均值和点数,实现医保基金的合理分配。这两种支付方式都旨在激励医院主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推动医疗服务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二、DRG/DIP 改革实施现状
(一)改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自试点启动以来,DRG/DIP 改革覆盖面持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地市启动改革试点,覆盖医院数量快速增长。DRG 付费主要在医疗技术水平较高、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推广,以三级医院为主;DIP 付费则更多应用于地级市和县级市,二级医院参与较多。从病种覆盖看,DRG 付费医院平均覆盖数百个病组,核心病组覆盖率高;DIP 付费医院病种覆盖更广,基本涵盖常见病、多发病。
(二)医疗服务行为明显改善
改革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医院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增强,不合理检查、用药明显减少。平均住院日大幅缩短,床位周转率显著提高。药占比持续下降,抗菌药物使用更加规范。手术患者占比提升,微创手术、日间手术等新型服务模式快速发展。医疗费用增速明显放缓,从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减轻了医保基金和患者负担。
(三)医院管理模式逐步转变
支付方式改革倒逼医院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运营管理部门,加强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得到推广,诊疗行为更加规范。多学科协作机制逐步建立,提高了诊疗效率。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病案管理、编码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绩效考核导向发生转变,从重视收入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效率。
三、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病组和病种分类体系仍需优化。现有分组未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疾病谱特点,部分复杂病例组内差异大,”同病不同价”问题突出。并发症、合并症的处理规则不统一,影响分组公平性。中医病种分组相对粗糙,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例难以准确归类。支付标准制定缺乏科学的成本测算基础,主要依靠历史费用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医疗成本。编码质量问题普遍存在,病案首页填写不规范,编码准确率不高,直接影响分组准确性和支付公平性。
(二)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存在困难。部分地区基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年度预算经常出现超支。为控制支出,频繁调整支付标准,影响医院收入稳定性。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不完善,医院缺乏控费动力。医保经办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承担复杂的 DRG/DIP 管理工作。智能审核系统功能有限,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作用发挥不充分。医保与医院沟通协商机制不畅,政策调整缺乏透明度。
(三)医院适应能力参差不齐
医院内部管理体系与改革要求不匹配。传统科室管理模式难以适应 DRG/DIP 付费下的协同要求,部门壁垒影响效率提升。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多数医院无法准确掌握病种成本,精细化管理基础薄弱。医务人员认识存在偏差,担心收入受影响,对改革存在抵触情绪。信息化水平差异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落后,数据质量不高,无法支撑改革需要。不同级别医院适应能力差距明显,基层医院因技术和管理限制,部分病种出现亏损。
(四)外部环境制约改革推进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改革公平性。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基层医院服务能力不足,在同病同价政策下处于劣势。患者就医习惯难以改变,倾向选择大医院,分级诊疗推进缓慢。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卫健、医保、财政等部门政策不协调,改革合力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患者和医务人员对改革了解不足,存在误解和担忧。
四、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优化病组病种分类方案。建立国家、区域、医院三级分组体系,国家层面制定核心分组,地方根据疾病谱特点细化,医院可申请特殊病例调整。完善并发症、合并症分级标准,提高组内同质性。
建立科学的成本测算机制。推动医院全面开展成本核算,建立标准化成本数据采集系统。组织开展区域成本测算,形成病种成本数据库。引入第三方评估,
确保成本数据真实可靠。基于成本数据动态调整支付标准,建立定期谈判协商机制。
提升病案编码质量。加强编码员队伍建设,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推广智能编码辅助系统,提高编码效率和准确性。建立编码质量评价体系,将编码质量纳入医院考核。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病历书写规范性。
(二)健全配套管理机制
完善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建立弹性预算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医院和医保的责任比例。设立质量保证金,与医疗质量挂钩。
加强医保经办能力建设。充实经办机构人员,提高专业化水平。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监管。完善医保医院协商机制,重大政策调整充分听取医院意见。建立争议处理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三)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推进管理体系改革。建立适应 DRG/DIP 付费的组织架构,成立运营管理部门。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打破科室壁垒。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加强成本管控。
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将 DRG/DIP 相关指标纳入考核,如病例组合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实行结余奖励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强考核结果应用,与薪酬分配挂钩。
加快信息化建设。升级医院信息系统,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建立运营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关键指标。推广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医生合理诊疗。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障数据安全。
(四)营造良好改革环境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诊治水平。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畅通转诊通道。调整医保支付政策,拉大不同级别医院报销比例差距。
加强宣传培训。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改革成效评估机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卢钰, 朱与菁, 钟欣益. DRG 医保支付方式下的医院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J]. 医学与哲学 , 2024, 45(12): 25-28.
[2] 李祥飞 , 张振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助推 “医保患” 三方共赢的政策机 制研究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
项目信息:本文系2025 年度一般课题《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研究成果,项目号是:lnsky25kt37
作者简介:姜浩然(1979.6),女,汉族,人,法学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卫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