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探究

作者

郭慧捷 刘淑晴 纪文 张欣 马傲雪

黄山学院 安徽黄山 245000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代价值,能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育人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凭借其生态友好性和文化附加值,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探究红色文化资源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1] 石屋坑村作为皖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 “支红村”,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兼具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本研究提出的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有利于为同类地区探索以茶旅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和地方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范例。

一、石屋坑村概况

石屋坑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距离县城 80 多公里,地处皖赣边界六股尖北麓,紧邻江西婺源理坑和大鄣山,是一个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的革命老区村落。该村海拔约 800 米,地势险要,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极佳,地表水常年达Ⅰ类标准。石屋坑占地面积较小,村民以林茶为主要经济来源,依山而建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石屋”景观。作为中共皖浙赣省委常驻地(1936-1937 年),石屋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红军夜校、战壕遗址等,被誉为“皖浙赣的‘井冈山’”。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红色文化优势、物产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2024 年入选安徽省“十五佳红色旅游康养基地”。[2]

二、石屋坑村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育人困境

首先,地理位置与交通出行不便。石屋坑村地处皖赣边界远离城市中心,封闭的山地地形导致与外部环境连接薄弱,增加游客与研学队伍抵达的时间成本与交通风险,对游客流量与旅游产业规模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其次,产业运营与资源开发不足。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红色展馆功能单一,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少之又少,淡季缺乏专业人员进行展馆维护与讲解服务,乡村人才断层现象普遍,农家乐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游客及文化育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最后,茶旅产业发展面对三重制约,既地理环境与产业空间受限、资源活化与品牌价值缺失、生产效能与产业升级存在短板。受山地地形限制形成集聚效应,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品牌宣传意识淡薄,缺乏创新营销策略;缺乏现代化加工厂,人员不足,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导致附加值低下。

三、茶旅融合赋能石屋坑村振兴的红色文化育人路径

(一)构建“红色基因 + 茶旅经济 + 研学教育”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首先,通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红色遗址资源,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形成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红军烈士广场、议事厅旧址等革命遗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其次,休宁县茶叶历史悠久,松萝茶创制于明朝有“徽茶始祖”之称。[3] 石屋坑村可依托茶产业同步发展多种产业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过渡。此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中指出,“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4] 石屋坑村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和黄山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要开发系统化的研学课程,打造红色讲堂,深化教育内涵。如立足茶园优势开展茶文化研学课程,将茶文化和红色文化研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最优化价值。

(二)打造“一核两带一区”的空间重构格局

针对石屋坑交通不便、无法留住客群、空间联动不足的现状,可通过空间功能分区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策略,实现红色资源与茶旅产业的空间优化重构。[5]“一核”指的是依托当地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文化核心区”。主要以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红军议事厅旧址、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纪念馆等红色展馆,打造红色文化核心。“两带”指以茶园、农家乐、民宿为载体,以南山谷游览路线覆盖区域为茶产业体验带以及串联民宿、农家乐、“泉水鱼”观光区为休闲功能带,满足游客休闲需求。“一区”指利用石屋坑优越的地理位置,打造“区域联动集聚区”。石屋坑位于皖赣交界处,西侧距离江西省瑶里古镇风景区约 40 公里,驾车仅需 1 小时,南侧临近江西省大鄣山卧龙谷景区,具备良好的区域联动基础。整合各方旅游资源,形成环形旅游专线线路,有利于优势互补实现旅游产品与线路的多样化。

(三)创新产品体系延伸文化育人价值链

石屋坑产品体系创新可从红色研学产品开发、茶旅融合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着手。在红色研学产品开发层面,依托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纪念馆、红军议事厅旧址等红色平台,打造红色讲堂,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如邀请当地革命先辈讲述切身经历的革命战争历史,与思政课堂、党课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在茶旅融合方面,深入弘扬茶文化,增加体验式产品方面的创新,如在推动民宿特色化建设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在民宿空间布局中开发独立的茶艺学习室,举办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活动。休宁县素有“状元县”的美誉,要发挥好当地人才优势,如与等高校进行合作,让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到民宿改造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加实操经验,也为当地解决人才流失困境,有利于整体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农家乐在创新路径上可推出主题茶餐饮,如绿茶糕、茶熏肉等,吸引游客品尝独特的茶叶食品。建设茶园基地,让游客参与采茶、制茶全过程,体验茶叶制作工艺,完成后可带走自己采摘的茶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体系。

四、结语

本研究立足石屋坑村的独特根基,针对石屋坑村发展困境,将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从多维角度出发,通过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破解石屋坑村严重存在的游客停留短暂化、交通边缘化、产业断裂化、产品单一化等难题,从而更好更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优势,实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与“茶旅融合综合体”的融合,为同类型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与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慧 , 王兆峰 . 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 [J]. 旅游学刊 , 2022, 37(8): 12-23.

[2]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 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0 年)[Z].2021-05-18.

[3]黄山市人民政府.黄山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Z].2022-03-30.

[4] 教育部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Z]. 2024-01-08.

[5] 黄震方, 陆林. 乡村旅游地的产业融合与空间生产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2021, 40(4): 1020-1036.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色茶旅——打造产学研一体化

乡村旅游基地(项目编号:S20241037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