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音色数字化初探
王黛儿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湖北武汉 430070
1. 引言
编钟,特别是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战 文明的巅峰之作,其音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声学智慧。作为中国 奏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然而,其体量庞大、演奏条件 音响潜能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释放。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 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将从编钟音色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出发,探讨其 演奏形式、跨文化融合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2. 编钟音色数字化的技术基础
采样音色是通过采集真实声 技术手段。作为现代音乐制作的核心方法之一,它以计算机为技术载体,不仅 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音色合成、音乐分析和创作活动提供了 色具有双重意义:在艺术层面,它是对声音艺术的深度挖掘与再利用, 在技术层面——它依托计算机技术,成为高效获取、处理和操控音源的 的边界。这一技术既延续了传统声音艺术的精髓,又推动了现代音乐制作的革新, 成 音色与数字创作的重要桥梁。
2.1 音色采样
21 世纪以来,计算机音乐技术迎来了插件化时代与高速发展期。随着音乐采样技术的突飞猛进,VSTi 虚拟采样音源应运而生,这类软件音源能够完美再现真实乐器丰富的演奏技法。相较于传统硬件音源,VSTi 展现出显著优势:它不仅完全消除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更在音质表现和工作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技术革新极大推动了现代音乐制作的便捷性与专业性。[
编钟的音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钟槌(硬木或裹 瞬间产生的极其陡峭、能量集中的起振阶段,富含高频噪声成分,决定了声音的“硬度 减过程,混响时间悠长,余音袅袅,形成声音的“绕梁三日” 络的形态直接影响着声音的“可塑性”和变形处理的切入点。 单个音色可以被完整采样并转化为数字信号,后期制作渲染与混响 境下的音色变化,甚至可以做到调整尾音的衰减长短,可以解决传统物理编钟的长 衰减在演奏 生的的负面效果
2.2 虚拟乐器与 MIDI 控制
由于古代的律制与现代不同, 耳来说其实是“不精准”的;再者,编钟是一件需要多人演奏的 会大大降低。这些原因导致编钟可演奏的乐曲范围非常小, Ableton),通过 MIDI 将音高量化,在分析音色后直接 带有的那些固定的音高,打破传统编钟的音高局限和对 代审美标准的音高,也可以为了还原编钟的古朴音色去微调高低, 取 乐来讲是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
3. 数字化对编钟创作的影响
3.1 音色与音域的扩展
动态音高调整:如前文所说,通过算法实时调整音高,可以解决传统编钟音律固定、转调困难的问题。这意味着编钟不再局限于只能“演奏”一些简单的音、营造氛围和敲击一些简单旋律,而是也可以通过 midi 演奏一些绚丽的快速乐段和华彩部分了。虚拟音源允许作曲家轻松获得原套编钟之外的低沉或高亢音区,作曲家可以自由组合不同音区、不同音色的“虚拟钟”,甚至创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巨型或微型“幻想编钟群”,构建前所未有的音响织体,例如超低音钟群作为持续低音背景,而极高音钟群制造闪烁音响。
虚拟音色库:除了直接应用采样的音色外,编钟音色数字化后便允许编钟音色与其他乐器(如电子音色、西方管弦乐)进行混合,形成新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创造自己独特的新音色,相当于变成了电子音乐创作中的音色新素材,可以将其变形、增加效果器等等,呈现出比原生乐器更丰富的听感,可以在保留其神秘质感的同时增加一种独属于现代的科技感。需要注意的是,对音色本身进行变化、剪辑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编钟音色自身的可被分辨性减弱,导致其反而丧失了“编钟”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意义和美学价值,在这一点上,需要保证一个度的把控,最理想的效果是既能让人听出来是编钟,又富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同时体现乐器音色和科技手段的魅力的情况。
3.2 虚拟乐器、电子乐器——演奏形式的革新
传统编钟需多人协作演奏,且演奏者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准确敲击不同音高的钟体、理清楚“一种双音”的发音方式与最佳敲击位置。而数字化后,编钟音色可被映射至 MIDI 控制器(如电子打击垫、键盘、甚至触屏设备)上,使单人演奏成为可能,这里分两种可能性举例。
第一,虚拟乐器:例如使用MIDI 键盘/ 打击垫控制:演奏者可通过电子设备触发不同音高的编钟采样,实现复杂旋律的快速演奏,也就是常说的音色库;曲家可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中快速输入音符、调整力度、音色、混响等,立即听到效果,极大加速构思 - 试听 - 修改的循环过程。而且可以在投入实物排练或录音前构建完整的编钟声部与其他乐器的虚拟合奏,用低成本预演评估整体音响平衡、结构效果,降低创作风险与成本,且虚拟工程文件可精确保存和复现所有演奏细节,也能为后续修改、研究或不同版本演绎提供完美蓝本。
第二,电子乐器:即制作如电钢琴、电子管风琴一类的电子编钟。在传统编钟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敲击钟体不同部位(如正鼓部、侧鼓部)激发 模态),敲击力度越大,振幅越高,音量越大,高频泛音越丰富,衰减 在电子乐器中,就可以对同一音高进行不同力度的多次采样 差异,并根据 MIDI 力度值实时切换对应采样层(如 V 音色洪亮,弱击时音色轻柔,以增强表现力。这样做的好 的出现降低了人们对于接触钢琴的成本一样。而接触成本 中国音乐的基础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中国民族 播和推广无疑都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以上两种形式还可以结合新的科技手段:AR/VR 加以发扬。本文在这里简单预想一下有可能实现的场景:VR :将虚拟乐器音色库接入 VR(虚拟现实)中,可以让玩家来到数字化的曾侯乙编钟场景,以沉浸式方式演奏,用手柄的震动反馈和内置音响来模拟最真实的编钟敲击场景。不仅如此,还可以支持玩家预设多条轨道,每条轨道录制不同的旋律或者音乐层次,从而达到一个人代替一个团队的编钟演奏者的效果;
AR :在电子编钟尚未大众化的试验起步阶段,在一些博物馆、或者相关景点内,将电子编钟接入 AR(增强现实)中,路过参观的游客们只需要在互动区做对应行动,就可以听到模拟的编钟音响,最重要的是能够直观地看见编钟是怎么被“敲响”的,这比局限在一个屏幕中看着一些音符、或者钢琴卷帘里的音符块更加有实感,更能够让使用它的人感受到:这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也不是一串无情的频率代码,而是一件他也能够演奏得到的乐器。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应脱离公众,将其局限于博物馆或赋予其遥不可及的地位,均不利于其生命力的延续。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为例(代表作: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常被视为需要大师级技艺方可企及的顶级艺术形式,然而,其本质实为“在湿石灰墙上作画”,所用材料相对简单(石灰、矿物颜料、水)。现代简化技法甚至可用石膏板替代墙面基底,在意大利至今仍有民间工作坊面向业余爱好者教授小型湿壁画创作。事实上诸多的传统艺术形式本具备融入现代生活的潜力,却因被标签化为“博物馆专属”、“高不可攀”或“过时”,而逐渐边缘化,乃至面临失传风险。此类艺术并非天然缺乏亲和力,其与公众的疏离多源于文化断层、相关教育的缺失或商业推广不足,致使大众形成其仅适于陈列于玻璃展柜的认知。
编钟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应避免沦为仅存在于博物馆展柜中的静态艺术形式,是对其文化价值的减损。要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关键在于建立公众与艺术之间的具身体验。唯有通过切实可感的接触与实践,传统艺术方能提升其认知度,进而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获得传播与流行。
3.3 跨文化音乐创作
数字化编钟音色为跨文化融 和作品则可以更快速地传播到全球,成为一种传播 实现 律半音体系的乐器之 、复合材料 合,其乐器潜力绝对不止步于现有的被放在 ,参与到大型交响乐团,共同演奏世界顶级 无疑是非常广阔的。除了幻听类的电子 响乐团里面替代管钟、或者直接成为新的大众 角度则是用编钟去写作这样一种“简约派”音乐 但是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全方位地展示编钟音色——力度层次、和音效果、延音效果、泛音效果……一切现实编钟做得到的,做不到的,都可以被完美展示出来,在本文看来,这也是很有创意和意义的。
4. 编钟音色数字化的保护与教育功能
4.1 文化遗产存档
数字化音色可以作为编钟的永久性保存形式 身为青铜器,编钟易锈蚀,长期敲击会导致金属疲劳,音色逐渐劣化,如战国编钟现存音 珍贵的编钟文物是极少用于实际演奏的,更多的是静态展 需控制环境带来的影响,且无法实现全球同步共享,这导 久留存编钟当前最佳音色,避免文物进一步磨损, 所丢失,且无法完全还原青铜振动的非线性特性和空 些小瑕疵也有极大概率被逐步优化掉,因此,数字化编钟 后也可用这种方式进行听觉留存。
4.2 传统教育作用
据本文的亲身经历,编钟因 是文化史还是音乐史都有其立足之地。正是因为 创作、研究的人比起其他乐器起来依 搬运)、资源稀缺(复制件数量少, 术为解决上述障碍提供了有效路径。 均可直观地了解编钟的物理结构 低了接触门槛,使编钟得以超 习者不仅能认知编钟, 开 代音乐创作中近乎缺席的现状(现 入其演奏技法探索与音乐创作之中。这不仅 阔的可能性
4.3 文化平衡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被过度数字化变形的编钟,其自身的美学意义真的还存在么?脱离了博物馆和历史背景,“编钟”这一抽象概念在文化长河中能长久立足吗?如何在创新中保持编钟的传统韵味,避免过度电子化导致文化失真,是创作者需面对的课题。本文认为,这需要从音色本质、演奏逻辑、文化语境三个维度进行平衡。在音色方面,本文认为保留青铜钟特有的非谐波泛音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其“古意”的关键声学特征;在UI 方面,本文建议数字化演奏界面还原编钟的悬挂阵列布局,而非简单映射到钢琴键盘,以及可以设置通过 MIDI控制器实现双音触发,正鼓部与侧鼓部的独立控制以模仿“一种双音”现象,而非单音采样拼接,还可以在音源软件中提供律制切换选项,标注古代律名(如“黄钟”“大吕”)并与现代音高进行对照;在文化方面,本文则建议在编钟写作趋于成熟之前,虽然可以写作超越现实的演奏技法,但最好保证整体氛围不要过分脱离其端庄、典雅的文化个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编钟音色数字化不仅能为传统音乐注入现代活力,更能拓宽“国风”音乐创作的路径。未来,随着技术的完善和艺术家的探索,数字化编钟或将成为连接古今、跨越中西的音乐媒介 . 我们期待着以编钟为首的古乐器们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输出和交流,最终成为复兴传统文化中“亮耳”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森彦莹. 采样音色在计算机作曲中的应用分析[J]. 黄河之声,2017,68.
[2] 刘旺勤 . 从音色采样技术的进步谈实用计算机音乐的发展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v.16(23):49-50.
[3] 康健 .MIDI 信号对虚拟乐器的控制 [J]. 中国新通信 ,2023,v.25(08):205-213.
[4] 杨愷 . 交互式电子音乐的音色选择技巧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艺教论坛,202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