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深度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陈跃冷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
前言: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教学内容,结合其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不同的学习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一、创设新颖教学情境,实现深度教学实施
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可以使整体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创设恰当的情境,能使数学话题自然导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为下一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想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首先要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让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内容有所了解;其次,创设恰当的情境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最后,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必须是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以免事与愿违。
例如,高中数学《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一课时教学时,高中数学教师要先深入教材内容,精准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其内容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自己较为熟悉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平面向量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比如,数学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建筑物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以 x 轴和 y 轴表示方向,为学生设计具体的生活化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产生想要探索知识的欲望,并自己主动参与到数学生活情境中来,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能力,进而保证深度学习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
二、设计具体的教学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且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理解定义、理解概念、简单运用向独立思考、深入探究而转变。同时,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一种交流与分享。另外,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过程中,数学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注意倾听学生的困惑与收获,在重点环节上“画龙点睛”,既要点出学生的疑惑点,又要点出知识的深化与拓展的关键点,让学生对知识有明确的理解,并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进而为高中生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例如,高中数学《立体图形的直观图》这一课时教学时,高中数学教师要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做到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之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交流和讨论,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中仍有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总结每组中的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在班级中全体学生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保证问题教学作用充分的发挥。
三、发挥思维导图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虽然学生已进入高中,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认知能力,但是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多样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合仍有一定的问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仍是片段式的,不能很好地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在讲解了某一章节的内容之后,应引导学生将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思维导图,理清数学逻辑关系,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有效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这一课时教学时,本课时的知识过于复杂和抽象,采用以往的教学形式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知识含义的,为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将三角函数思维导图置于“定义-图象 - 性质 - 应用”的整体结构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制作和完善,使之成为一个主干知识。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高效发展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深度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就需要教师积极注重,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技能得到了不断的积累,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提高,进而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兴美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途径研究 [J]. 成才之路 ,2024(8):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