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高中音乐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

李世存

墨玉县第一中学 848100

引言

在当前强调“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作为校园生态的微观载体,其育人价值日益凸显。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与心理闭锁的双重挑战,单一的知识传授难以激发其艺术学习动力。音乐学科因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力与集体参与性,天然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优质媒介。笔者将探索音乐教学与班级精神培育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可推广的实践模型,以助力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格发展的协同并进。

一、音乐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融合逻辑

音乐与舞蹈活动天然具有凝聚群体的作用。历史上,人们通过共同参与节奏性的身体动作,例如围绕收获的集体舞蹈,来强化群体的归属感和协作意识。这种群体艺术活动对社会凝聚力的塑造由来已久。在今天的班级环境中,音乐与舞蹈同样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当学生们一起排练一首合唱曲目或一段集体舞蹈时,他们不仅是在学习音乐技能或动作,更是在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习相互信任、协调配合、分享情感体验。这个过程,不知不觉间就在塑造着班级特有的精神风貌。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有时不太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传统的音乐课容易变成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安静聆听的模式,互动性不强。而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恰恰可以帮助改善这种情况。通过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艺术任务,可以把个人的特长融入到集体的目标中去。

二、融合班级文化的音乐学科实践路径设计

( 一) 情境化教学,搭建情感共鸣桥梁

情境化教学策略,就是利用贴近生活的场景描述、故事讲述以及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入作品营造一个易于感知的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音乐背后的文化和情感真正触动他们,而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点。例如,在教授民歌《孟姜女》时,教师可以先详细讲述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民间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悲苦与思念情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用方言(如吴语)朗诵歌词,体会语言本身的韵味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接着,可以播放不同地区演唱的《孟姜女》版本(如江苏民歌版),让学生对比聆听,感受同一题材在不同地域音乐风格中的差异,特别是旋律上“鱼咬尾”(后一句开头音与前一句结尾音相同或相似)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效果。通过这一系列有步骤的情境创设活动,学生不再觉得《孟姜女》只是一个需要分析的曲谱,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这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和理解,正是音乐融入班级文化、塑造共同情感记忆的基础。

( 二) 班级音乐会,集体创演的育人平台

音乐教学与班级活动深度结合,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就是“班级音乐会”。这种模式的核心精神在于全员参与和发挥所长。它不同于专业的文艺汇演,其首要目标是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共同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建立连接、增强集体归属感。通过筹备和呈现一台属于自己班级的音乐会,学生们的艺术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能得到锻炼,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同时,音乐老师还可以教材中的经典曲目,如《我和我的祖国》等为基础,鼓励整个班级的学生共同策划、组织一场班级音乐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根据各自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工:有乐器特长的同学组成小乐队负责伴奏;歌唱能力突出的同学担任领唱或独唱;性格活泼、喜欢表现的同学可以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伴舞,例如结合歌曲编排秧歌元素;而性格相对内向、不太愿意在台前表演的同学,则负责幕后的工作,如舞台监督、道具准备、灯光协调或观众引导等。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全过程参与模式,巧妙地将学生们在音乐技能、性格特点上的差异转化为了分工协作的资源优势。

( 三) 传统艺术体验,文化认同的班级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像京剧这样的国粹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将这些元素引入音乐课堂和班级活动,不仅能够传承文化,更能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独特的精神内涵。通过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其中蕴含的团结协作、尊师重道、家国情怀等理念,并将这些精神内化,成为班级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

比如在《国之瑰宝——京剧》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京剧工作坊”的综合体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多项体验:尝试模仿京剧《卖水》中旦角的经典唱腔片段,感受其韵味;动手绘制京剧脸谱,了解不同颜色和图案代表的人物性格;查阅资料,分享“四大名旦”等京剧名家的艺术成就和生平故事。尤其当学生们了解到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的爱国事迹时,往往深受感动。这种情感的触动常常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可能自发地结合所学到的京剧知识和所感悟到的爱国情怀,分组创作并排练一个简短的京剧主题小品。在这个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沟通想法、分配角色、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实践成效

音乐与班级文化的融合实践在多个维度展现出积极成效。从学生发展层面观察,参与融合实践的班级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一是课堂氛围明显活跃,原本沉默的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逐渐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二是班级人际关系改善,通过合唱排练等需要密切配合的活动,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度显著提升;三是学习态度转变,艺术活动中培养的专注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正逐步迁移到文化课学习中。这些成效的取得并非偶然。有教师反馈,参与过音乐融合活动的班级,在运动会、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结语

音乐与班级文化的融合,本质上是将审美体验转化为群体记忆的创造性实践。当《祖国颂》的旋律在教室回荡,当京剧身段在课余被模仿切磋,艺术便超越了学科边界,成为编织集体认同的精神纽带。这种融合不仅回应了核心素养对“文化理解”与“艺术表现”的要求,更在情感共同体的建构中,为高中生的人格成长提供了温暖而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唐秀娟 . 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有效”班级合唱”教学模式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18):172-174.

[2] 杨丹 . 心怀梦想 扬帆起航—— 班级文化建设篇 [J]. 空中美语 ,2021(3):711.

[3] 刘慧清 . 民歌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探索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19):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