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转向架组装工艺参数优化与生产效率提升研究

作者

于雷 王振通 张帅帅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11

动车转向架作为支撑车体的关键零件,它负责传递牵引力和制动力,组装时候精度要控制到 0.1 毫米级别,其组装工艺复杂程度在整个动车零件生产中是最高的。现在,高铁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特别快,市场对动车的生产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前靠老师傅经验来设定工艺参数的方法已经跟不上现在既要品质好又要速度快的生产需求。数据显示国内动车转向架组装流程中因为参数没调好导致返工比例有 8% 到 12% ,单台组装耗时有时候相差 4 到 6 个小时,这个情况严重影响生产线的平衡稳定。因此,深入研究优化转向架的组装参数和提高生产效率,这对提升动车制造技术水平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意义。

一、动车组转向架组装工艺现有参数体系的局限性

现在工艺参数设置主要靠的是“经验值 + 反复试验调整”,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参数之间的联系没被重视到,比如焊接电流和装配间隙共同作用下可能让构件变形量超过标准;二是不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不同批次零件材料特性有差别但调参时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三是效率和质量之间没能更好的协调,为了保证尺寸准确经常用加多人工检查次数来弥补,结果扰乱生产节奏。

二、工艺参数优化方法构建

(一)优化目标设定

把“质量稳定性最大、生产周期最少”作为两个目标,具体指标包括轴承装好之后径向的间隙(要保持在0.02 到0.05 毫米)、框架焊接后的平面误差(每米不超过 0.3 毫米)、单个转向架组装总时间(12 小时以内)。用分层分析法来算权重,质量相关的指标占 60% ,效率相关的指标占剩下的 40% 。

(二)参数优化模型建立

响应面模型建立:选取 6 个重要参数当变量,质量误差还有生产时间当结果。用Box-Behnken 的设计做30 组实验数据,然后建立二次多项式的回归模型,把参数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给拟合出来,要求模型的 R2 要大于等于 0.95 遗传算法来找最优解:把回归模型当成适应度函数来用,把种群大小定为 50,交叉的概率是 0.8,变异概率是 0.05 。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的步骤反复找最好的参数组合,注意每个参数都不能超过生产工艺允许的范围。

(三)优化效果验证

通过数字仿真平台(用 ADAMS 和 Process Simulate 这两个软件做的)对最好参数进行检验,然后模拟组装过程中力量是怎么分布的还有各个步骤之间配合效率。结果显示优化之后的轴承径向游隙标准差少 32% ,构架的平面度误差也下降 28% ,每台组装需要的时间节省 18% ,这个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三、生产效率提升策略

(一)工艺参数标准化与动态调整

根据优化结果来编写《转向架重要工艺参数手册》,把参数范围分成 5 个等级精度(每一级之间不超过 5% )。再结合物联网采集的数据如轴颈直径和轴承内径等公差,用模糊算法自动给出调整建议,节省人工决策的时间。同时,建立了一个参数数据库,把各个批次不同型号转向架的参数设置和效果记录下来,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参数标准,让参数设置更准也更适用。

(二)工序协同优化

并行作业调整:在架构焊接和轮对组装步骤中间加了个缓冲工位,提前设置参数设置(比如机器人焊接路线参数提前调好)实现工序搭接,节省切换时间。另外,对其他关联性较强的工序进行梳理,如悬挂系统安装和刹车系统调试等,探索并行作业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节拍均衡:根据优化的工序时间(如压装工序从15 分钟变成12 分钟),重新分配各工位作业内容,用ECRS 方法(去掉、合并、重排、简化)原则消除瓶颈工序,让生产线平衡度从 76% 涨到 89% 。建立实时节拍监控系统,某一个工序节拍出现问题就可以马上报警调整,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标准化流程:制定详细的工序的操作说明书,规定好操作步骤、操作方法、质量标准和时间要求。让工人必须参加培训,按标准流程来工作,避免操作不当耽误时间或者出现其他质量问题。

(三)智能化技术集成

使用了带有视觉导航的机器人装配系统,加上激光跟踪仪器(测量精度能到 ±0.02mm 左右)来做螺栓的自动拧紧工作(扭矩控制在 ±2% 范围内),还能在线检查产品尺寸,代替了大约三成左右的人工劳动力。建立数字孪生的系统平台,能实时同步显示生产线的情况,当参数出现偏差就会报警(比如焊接电流突然变化超过 5 安培的时候就自动提醒),这样可以缩短处理质量问题的时间。另外,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生产数据,通过分析可以提前预测机器可能会出故障或者产品有质量问题的风险,在问题还没发生前就做好保养和参数修改,这样既让设备使用率变高又让产品质量更好。

(四)供应链协同优化

要和零件供应商合作密切,大家把信息和计划互相分享。让供应商按生产时间表准时交合格的零件,这样零件不够或者质量有问题导致停产就会有效减少。建立一个评价供应商的系统,对供应商的供货及时性、产品质量等进行评估,然后优化调整供应商结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使其更加顺畅。还要和供应商一起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提高零件质量性能,降低组装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结论

本文经过对动车组转向架组装工艺参数的系统调整和生产流程的一起改进与优化,可以有效提升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研究发现,科学的参数优化方法能够突破经验限制,给高精度装配找到数据支持;然后把优化后的参数配合精益生产和智能技术使用,就能更好发挥工艺优势,这样就形成了参数优化和流程配合提升效率的循环系统。接下来的研究应该针对多种类小批量生产时的参数快速调整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动车组个性化定制的方向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广洋. 转向架车间设施布局规划与仿真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2019.

[2] 冯良波 , 张克木 , 尹晓亮 . 基于工位制节拍化的 CRH380 转向架生产工艺流程优化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00301-00301[2025-07-15].

[3] 祝传钰 , 姜衍猛 , 杨志强 , 等 . 城轨车辆转向架智能组装生产线设计 [J].智慧轨道交通 , 2024(002):061.DOI:10.3969/j.issn.2097-0366.2024.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