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中的故障预测与诊断技术研究

作者

管天真

浙江海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引言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骨干,其行车组织的高效与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列车、信号、供电等系统故障常导致延误、停运甚至安全事故。故障预测与诊断技术能实现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处置,对提升运营可靠性意义重大。本文聚焦该技术,分析典型故障,研究实用技术,为优化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提供支撑。

1 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与故障相关基础理论

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以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为核心,涉及列车、信号、通信、供电、调度等多系统协同,其流程涵盖正常运行中的计划执行、调度指挥,以及故障时的应急处置。故障具有突发性、渐发性和关联性,如信号系统突发故障可能引发列车连锁延误。故障预测聚焦于基于设备状态数据推断故障发生概率及剩余寿命,为预防性维护提供依据;故障诊断则侧重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分析原因及评估程度,二者相辅相成,预测为诊断提供前期信息,诊断结果反哺预测模型优化。轨道交通故障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传感器实时监测的振动、温度等时序数据,运营日志、维护记录等结构化数据,以及监控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且存在噪声、缺失、冗余等质量问题,需通过预处理为后续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2 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中的典型故障类型

2.1 列车系统典型故障

列车系统作为行车组织的核心载体,其故障直接影响运行安全与效率。典型故障包括牵引系统故障,如牵引电机异响、变流器过载,会导致列车动力不足或突然失速,需紧急降速或区间停车;制动系统故障,如制动管路泄漏、制动单元卡滞,可能造成制动失效或制动距离过长,严重时引发追尾风险;车载设备故障,如车载信号接收装置失灵、通信模块中断,会使列车与地面调度失去联系,无法接收运行指令。此外,车门启闭故障会延误发车时间,转向架异常振动可能源于轴承磨损,若未及时处理易引发脱轨事故。这些故障多由机械磨损、电气老化、软件 BUG 等导致,常伴随异响、异味、警示灯亮等特征,需结合车载监测数据快速响应。

2.2 信号系统典型故障

信号系统是保障列车有序运行的“神经中枢”,故障易引发行车混乱。联锁系统故障较为常见,如道岔转换不到位、信号机显示错误,会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进路,需人工干预排列进路;列车自动监控系统故障,如监控界面数据延迟、列车位置显示偏移,会使调度员误判运行状态,影响计划调整;列车自动防护系统故障,如超速防护失效、权限校验错误,可能导致列车超速运行或越站,违反安全间隔。此外,无线闭塞中心通信中断会使列车失去移动授权,自动列车运行系统失控会造成列车偏离运行曲线。这类故障多与硬件故障、网络延迟、数据校验失败相关,具有连锁性,某一节点故障可能波及全线信号连锁,需依赖冗余系统快速切换。

2.3 供电系统典型故障

供电系统为轨道交通提供动力,故障会直接导致运营中断。接触网 / 轨故障最为关键,如接触网断线、弓网拉弧,会使列车失去电力供应,被迫停在区间,需临时架设应急供电或组织乘客疏散;变电所故障,如变压器过载跳闸、馈线柜短路,会造成大范围停电,影响多条线路运行;电缆线路故障,如地下电缆破损、接头过热,会导致供电回路中断,且排查难度大,修复耗时久。此外,杂散电流超标会加速轨道和结构钢筋腐蚀,接地系统故障可能引发设备漏电,威胁人员安全。这类故障受天气、施工破坏、设备老化影响较大,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需结合在线监测提前预警,同时配备应急发电车减少停运时间。

3 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中的故障预测与诊断技术

3.1 基于传感器网络与实时数据分析的在线监测诊断技术

在实际运营中,传感器网络如同轨道交通系统的“神经末梢”。在列车关键部件,如牵引电机、制动系统、齿轮箱,以及轨道沿线、供电接触网等位置,大量部署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以地铁列车为例,每节车厢的牵引电机上安装温度与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机运转时的温度数据与振动信号。这些传感器每秒可采集数十组数据,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快速传输至列车车载数据处理单元与地面控制中心的数据服务器。​地面控制中心运用实时数据分析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一方面,设置如温度阈值、振动幅值阈值等关键指标正常范围。当牵引电机温度超过 80℃,或振动幅值超过特定标准时,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提示电机可能存在过热或机械故障,维修人员可迅速根据预警信息,结合列车位置,安排现场检修,避免故障扩大导致列车中途停运。另一方面,对电流、速度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若发现列车运行时电流消耗持续上升,速度却略有下降,可能预示着车轮与轨道间的摩擦力增大,存在轨道磨损或车轮异常等潜在问题,提前安排轨道巡检与车轮检查,保障行车安全。

3.2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故障模式识别与预测技术

机器学习算法在轨道交通故障预测与诊断中扮演着“智能大脑”的角色。收集海量的历史故障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环境数据等,例如收集某条地铁线路过去 5 年的故障记录,包括故障发生时间、故障类型、故障前设备运行参数等信息,以及同期的气温、湿度等环境数据。运用分类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对这些数据进行训练,构建故障模式识别模型。当有新的设备运行数据输入时,模型能快速判断当前状态是否正常,若异常则识别出可能的故障类型。​同时,利用时间序列预测算法,如长短期记忆网络,对关键设备参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设备状态变化趋势。以高铁接触网为例,通过 LSTM模型分析接触网电压、电流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可预测未来数小时内接触网是否可能出现电压骤降、电流过载等故障,提前安排维护人员做好抢修准备,减少因接触网故障导致的列车晚点。

3.3 基于故障树与案例推理的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树分析与案例推理相结合,为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实用且直观的方法。故障树以列车无法启动这一严重故障为“顶事件”,逐步向下分析导致该故障的直接原因,如牵引供电故障、车载控制系统故障、列车制动未缓解等,再进一步分析每个直接原因背后的间接原因,如牵引供电故障可能是由于变电所跳闸、接触网断线等原因造成,通过逻辑“与门”“或门”构建完整的故障树。当实际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根据故障现象,对照故障树进行反向推理,快速定位故障根源。​案例推理则是建立一个故障案例库,存储过去发生的各类故障案例,包括故障现象、诊断过程、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案。当遇到新故障时,系统在案例库中搜索相似案例,若找到匹配案例,直接参考已有解决方案进行处理;若未找到完全匹配案例,则根据相似案例进行调整,制定新的解决方案。例如,某地铁列车出现异常振动,系统在案例库中检索到之前类似振动故障案例,发现是由于车轮不平衡导致,维修人员即可按照该案例的解决方案,对车轮进行动平衡测试与调整,高效解决故障。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中故障预测与诊断技术,明确了典型故障及对应技术应用。成果对保障行车安全高效有实践价值。未来可结合新技术深化研究,进一步提升技术实用性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赵己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列车组织方案优化研究交通科技与经济2023(1):p45-46.

[2] 范忠胜 , 阴佳腾 , 杨立兴 . 基于客流导向的长大市域轨道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 2023, (01): 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