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

作者

李康

常德市生态环境局鼎城分局 湖南常德 415100

1 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并不完善,监测网络的覆盖面有限,主要集中在城郊或交通方便处的村子和水体上,偏远村子以及小型水体缺少监测点,难以体现整体情况;农村水环境监测项目的标准多数采用城市项目的指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不能反映农村一些特有的污染物。监测技术落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人工取样和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测量精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还存在着相关部门管理力量分散,分属于环保部门、水务部门、农业部门等各个部门、彼此之间联系不大,无法实行数据资源共享,从而无法形成合力督促农村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监管力度不够[1]。

2 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原则

农村水环境污染监测要在科学性、针对性上下功夫,立足于农村水体污染状况,针对农村水体经常和多次污染类型,选取特征污染物为监测指标,兼顾一般污染物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养殖废水等农村水体特色污染物类型。在全涉水区域监测、重视重点区域,如饮用水源、养殖区等,要坚持实用性与前瞻性并重,既要运用可靠性以及成熟的监测方法和技术,也要适当采用智能化监测仪器设备;还要兼顾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分工明确,形成相关部门职责、数据共享机制,使监测工作更简捷易行,为农村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 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

3.1 完善各项监测内容

3.1.1 监测目标

农村水环境监测目标:一、确保村民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二、查明水污染主要来源点,开展防控及处理工作,判定污染效应,防止污染扩大;三、快速发现并预警突发水污染或水质异常变化,及时处置;四、调查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并分析评价;五、评价治理效果,对不理想部分再规划实施;六、为农村水环境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支撑管理决策。

3.1.2 监测对象

农村水环境检测对象分污染源、水体和污染关键点三类。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口、主要农田径流汇集区等;水体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河流等;因监测污染源和潜在被污染水体无法完全防控水污染,还需关注农村水污染关键点,如行政区界断面等。

3.1.3 监测指标

选择监测指标要遵循针对性、代表性等原则,找准关键问题和特征污染物。合适的监测指标有两类:一是基础理化指标,如水温、 pH 等必测项;二是特征污染物,饮用水源地增加微生物指标等,生活污水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农业面源关注总氮等,畜禽养殖增加化学需氧量等。

3.1.4 监测频次

常规监测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点指标(微生物、硝酸盐等)每月监测1 次;一般地表水按季度或丰、平、枯水期监测;污染源排放口根据排放特点确定监测频次,处理后的排水定期监测,雨季农灌区农田径流监测需加密。此外,在汛期、灌溉期、发生污染事故或水质异常等状况时,采取加密、应急监测方式[2]。自动化监测需在水源地、主要河流断面、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等地布置测点,实施水温、pH 值等基本参数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测预警。

3.2 优化监测网络布局

3.2.1 分层分级布点

从宏观(县/ 流域)看,布点于主要河流干流,体现区域水质及水环境压力;从中观(乡镇 / 小流域)看,布点在乡镇主要河流,体现乡镇水质及污染程度;从微观(行政村 / 自然村)说,布点在村内饮水水源地,这是农村监测的关键与难点。此外,除覆盖各层次外,还需设置污染源专项布点,在重点污染源排放口下游及受纳水体密集监测 [3]。

3.2.2 点线面结合

在重点污染源设监测点实时监测排放情况,在河流和沟渠等设监测断面掌握整体质量变化,再结合区域整体监测,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监测网络,实现农村水环境全方位监测。

3.2.3 动态调整

针对农村水环境的变异和监测的要求,定期分析和确定监测点位,当农村产业构成或污染源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增加或减少,做到监测点网合理、有效,能反映各时期不同季节的农村水环境质量状况[4]。

3.3 创新监测技术手段

推广简易实用技术,市面上检测仪器种类多、不配套,受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大,因此研发应用便携式监测设备等简易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便于基层人员现场监测,提高效率。

引入先进技术,逐步推广自动化监测设备等,自动化设备可连续监测,遥感技术能监测大面积水体,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共享,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精度。

建立信息化平台,整合监测数据,建立农村水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汇总分析各监测点和断面数据,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共享和可视化展示,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4 健全监测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管理机制能为农村水环境的监测以及污染防控奠定良好的基础。

(1)明确部门职责:农村水环境监测环节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需厘清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责任,细化工作清单与流程,加强协作、统一管理,防止职责不清、推诿。

(2)加强设备配置与维护:为基层配备便捷易操作的快检设备与采样工具,健全快检设备维护、校准及试剂耗材供应保障机制。

(3)强化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监测质量控制规范,做好人员培训考核,定期校准、保养仪器,全程监督监测过程,校核、复验数据,确保数据可靠。

(4)优化数据分析与应用:按规定周期编制水质监测报告,完成水质评价、溯源分析、趋势预测、风险预警,将结果用于环境管理、污染治理规划、排污许可考核及信息公开等工作。

(5)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设共享平台,按规范标准上传数据,保证数据准确完整、互联互通和有效利用。

4 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政策支持

结合政府有关政策将农村水环境监测纳入地方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方法、强化制度保证,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加强资金保障,设立专项基金,探索多元化的投入体制,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4.2 强化人才培养

组织对基层监测人员培训,有计划有培训课程,培训业务技能,提高人员素质,形成人才引进机制,拿出优惠政策引进人才,调整优化监测队伍年龄构成;建立完善监测人才的奖励机制,表彰先进模范,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监测队伍。

4.3 推动多元共治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发挥村规民约宣传监测作用,发动村民开展自我监测、自我保护和自我监管工作,动员和鼓励群众举报污染行为;增强信息公开,及时公示通报监测结果,保障居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加强社会监督,发动人大代表等积极参与监督,并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4.4 明确构建原则

一是进一步理清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原则:一是需水定建,因需而设;二是量身定制,区域差异化;三是务本求末,抓基础;四是补短超前;五是有能托管,养管是核心;六是信息有源、决策有用。

5 结语

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保护农村环境、保障人民健康、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农村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指标体系、优化合理布局的监测网络、创新高效先进的技术、健全严密的管理制度,建设适合农村环境的水环境监测体系;通过完善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加强农村水环境监测的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农村水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强全社会对农村水环境监测的人群参与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水环境监测的队伍水平和监测能力水平。通过建立完整的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为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供真实的水质状况,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文君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污染治理方法研究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37(10):111-113.

[2] 常开奎 , 黄生平 . 农村地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体系建设与作用[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5,(04):107-111.

[3] 冯春丽 . 浅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 [J]. 科技资讯 ,2018,16(28):104+106.

[4] 杨剑峰 , 曲洋样 , 李海瑞 , 等 . 农村水环境在线监测及其应用体系构建初探 [J]. 黑龙江粮食 ,2022,(01):64-66.

作者简介:李康(1978.5)女,汉族,湖南省临澧县,本科,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