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
曹晓鹏
内蒙古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分公司 012000
引言
道路养护是维持交通网络高效运转的重要环节,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愈发严格,再生材料的应用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再生材料来源包括建筑废弃物、工业副产品等多个领域,将其合理用于道路养护,涉及技术适配性和应用可行性等问题。探讨其应用潜力、挑战及发展路径,对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的应用潜力
1.1 多种类再生材料可适配不同养护场景
再生材料种类丰富,能够适配道路养护中的多种场景,为不同需求提供选择空间。道路养护包含路面修补、基层加固、边坡防护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在再生材料中,废弃沥青混合料破碎筛分后可用于沥青路面的坑槽修补,其成分与原有路面材料兼容性较好;建筑渣土经稳定处理后可作为路基填料,适用于基层加固;工业废渣如钢渣、粉煤灰有一定胶凝性,可掺入砂浆用于路缘石修复。这种多品类材料与多场景的适配性,让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能根据具体养护需求灵活选用。
1.2 再生材料性能可通过技术处理满足基础需求
再生材料的性能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适当的技术处理,能够满足道路养护的基础要求。未经处理的再生材料可能存在强度不够、均匀性差等问题,但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改良后,性能可以得到提升。比如,对废弃混凝土块进行机械研磨,控制颗粒级配,能提高其作为骨料的强度稳定性;在再生沥青中添加改性剂,可改善其黏结性和抗老化能力;对再生骨料进行浸泡预处理,能降低其吸水率,减少对混合料性能的负面影响。这些技术处理手段让再生材料摆脱 “劣质替代” 的标签,具备满足道路养护基本性能要求的可能。
1.3 再生利用模式能降低养护材料的获取成本
再生材料的再生利用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道路养护材料的获取成本,具有经济可行性。传统道路养护材料如砂石、沥青等依赖天然资源,开采和运输成本逐年上涨,而再生材料多来自废弃物回收,原料获取成本较低。例如,回收本地建筑废弃物加工成再生骨料,可减少长途运输产生的费用;工业副产品如粉煤灰、矿渣等作为再生材料使用时,甚至能获得处理补贴。
二、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2.1 再生材料性能稳定性不足影响养护效果
再生材料性能稳定性不足,是其在道路养护应用中面临的突出挑战,直接影响养护效果的持续性。再生材料来源复杂,即使是同一类型材料,由于原始成分、回收工艺不同,性能波动也较大。比如,不同批次的废弃沥青混合料,因老化程度不同,再生后的黏结力会有明显波动;再生骨料的强度可能因原始混凝土标号不同而相差很大。这种性能不稳定会导致养护工程质量难以控制,可能出现路面早期破损、基层沉降等问题,缩短养护周期,反而增加后期维护成本。
2.2 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导致推广难度大
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使得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的推广面临阻力。目前行业内对再生材料的分类、性能指标、施工工艺等缺乏明确规范,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对再生材料的接受度和使用要求差别较大。例如,有的地区允许再生骨料用于次干路基层,有的地区则只限定于临时便道;对于再生材料的掺配比例,各地执行的标准也不统一。这种标准缺失导致工程设计方和施工方对使用再生材料持谨慎态度,担心承担质量风险,阻碍了再生材料的规模化应用。
2.3 回收加工体系不完善制约材料供应
回收加工体系不完善,从源头制约了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的稳定供应。再生材料的回收需要覆盖产生、收集、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目前这些环节多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系统性组织。比如,建筑废弃物回收点分布零散,难以形成集中供应;再生材料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缺乏有效的供需对接平台,导致养护工程需要时,难以快速获取符合要求的再生材料。
三、推动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应用的发展路径
3.1 研发改性技术提升再生材料性能稳定性
研发针对性的改性技术,是提升再生材料性能稳定性的核心路径。针对不同类型再生材料的性能短板,开发专用改性剂和处理工艺,减少性能波动。例如,研发新型再生沥青再生剂,通过调节组分比例,降低不同批次废弃沥青的性能差异;对再生骨料采用微波固化或化学稳定处理,提高其强度均匀性;开发再生混合料的动态调配技术,根据实时检测结果调整掺配比例。
3.2 构建规范化的再生材料回收加工网络
构建规范化的再生材料回收加工网络,是保障材料稳定供应的基础。整合回收环节,建立区域性的再生材料回收站点,实现废弃物集中收集;扶持规模化加工企业,配备标准化生产设备,确保加工质量;搭建再生材料供需信息平台,连接回收、加工、使用各方,实现信息共享和精准对接。比如,通过平台实时发布再生材料的种类、数量、性能指标,方便养护工程按需采购;建立回收加工溯源体系,记录材料流向和处理过程,保障质量可追溯。
四、结论
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展现出多方面应用潜力,但其应用也面临性能、标准、供应等多重挑战。通过技术研发提升性能稳定性、制定分类型应用标准、构建规范化回收加工网络等路径,能够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推动再生材料在道路养护中合理应用,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为道路养护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靳炜 . 基于材料就地再生的道路养护车辆加热工艺研究 [J]. 公路交通科技 ,2018,35(07):29-34.
[2] 伍勇辉 .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及超薄高性能磨耗层集成应用的实验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3] 张伟 . 市政道路养护新机遇:再生沥青技术与智能养护的融合 [J]. 楼市 ,2025,(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