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工程基础处理造价控制与风险防范
胡晓杰
宁波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5800
引言
水运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与经济性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基础处理作为水运工程施工的首要环节,是确保工程结构长期稳定的核心保障,其造价在工程总造价中占比通常较高,有时可达 30% 以上。这种变更往往引发工程量大幅增加、施工工序复杂化、施工效率显著降低以及材料设备损耗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进而直接推高工程造价,甚至可能因造价失控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与质量。
一、提高勘察精度以减少方案变更风险
(一)优化勘察技术与方法
水运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勘察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全面、准确地获取地质水文信息,需构建多元化的勘察技术体系。在传统钻探方法的基础上,应积极融合先进的物探技术,如高密度地震反射波法可清晰探测地下岩层的分布形态和埋藏深度,电磁法能有效识别土层的渗透性和含水量差异,声波测井技术可精准判断桩端持力层的完整性。
(二)加强勘察过程质量管控
勘察单位应建立覆盖勘察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勘察方案的编制开始严格把关。勘察方案需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以及设计要求进行专项编制,明确勘察范围、深度、取样数量和测试项目等关键参数,适当增加勘探点位或局部加密,确保勘察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在现场作业阶段,需严格遵循勘察方案和相关规范要求,确保钻孔的间距、深度和垂直度符合标准,避免因钻孔布置不合理或深度不足导致地质信息遗漏。取样过程中,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及时对样品进行封装和标识,并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试验分析,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三)动态勘察与信息反馈机制
鉴于水运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的动态变化特性,仅依靠施工前的一次性勘察难以完全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因此必须建立施工阶段的动态勘察机制。在基础处理施工前,应结合先导孔施工进行补充勘察,通过先导孔获取的实际地质数据与原勘察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对原勘察成果进行复核与修正,及时发现并补充原勘察中可能存在的遗漏或偏差。将动态勘察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至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为基础处理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实现勘察、设计与施工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降低因地质条件突变导致方案大幅变更的风险。
二、优化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造价波动
(一)完善合同条款中的风险划分
合同条款是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风险责任的重要依据,在合同签订阶段,必须对地质水文条件变化引发方案变更的风险责任进行清晰、合理的划分。对于可预见的地质风险,如根据现有勘察资料能够判断的软土地层分布、常规水位变化等,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由责任方承担相应的造价调整责任,例如因设计单位未充分考虑已知地质风险导致的方案变更,应由设计单位承担部分责任。对于不可预见的突发地质变化,如突发的断层破碎带、大规模涌水等超出常规勘察范围和精度的地质现象,需在合同中明确风险分担比例及造价调整方式,可采用 “基础风险由施工单位承担,超额风险共同分担” 的模式,即当方案变更导致的造价增加在一定幅度内时,由施工单位承担;超出该幅度的部分,则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约定比例共同承担。
(二)引入价格调整与索赔机制
为应对方案变更带来的造价波动,合同中应设置灵活且明确的价格调整条款。根据基础处理方案变更涉及的材料、设备和人工等要素,制定详细的价格调整标准和方法,如采用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价作为基准价格,当实际采购价格与基准价格的偏差超过约定幅度时,对超出部分进行调整。例如:当基础处理方案从PHC 桩改为灌注桩 + 地基处理时,需根据灌注桩所用钢材、混凝土以及地基处理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及时对合同价款进行相应调整,确保施工单位的合理成本得到补偿。
(三)建立风险预警与共担平台
构建多方参与的风险预警与共担平台是优化风险分担机制的重要举措。该平台应由建设单位牵头,联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以及相关咨询机构共同参与,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信息共享系统等方式,实现地质勘察数据、施工进度、造价变化、风险事件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平台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可能导致基础处理方案变更的风险因素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如地质条件变化趋势、材料价格波动情况、政策法规调整等,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针对高风险区域的基础处理工程,可引入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为平台的风险决策提供专业支持。
三、动态设计与施工组织优化以控制造价
(一)推行动态设计理念
设计单位应彻底摒弃传统的静态设计模式,树立动态设计理念,将基础处理方案设计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充分利用勘察成果,结合工程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和优化,初步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处理方案。在施工阶段,设计单位应密切关注动态勘察反馈的地质信息,当发现实际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分析,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优化施工组织方案
施工单位应根据基础处理方案的特点和现场地质水文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并根据方案变更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施工工序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各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要求,避免交叉作业和工序冲突导致的施工干扰和效率下降。例如,在灌注桩施工与地基处理施工交叉进行时,应合理划分施工区域,明确各区域的施工顺序和时间节点,确保施工有序进行。
(三)加强施工过程成本管控
建立健全施工过程成本动态监测与管控机制是控制造价的关键环节。施工单位应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方案变更后的工程量变化、材料消耗、人工投入、机械使用等成本要素进行实时跟踪和记录,定期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分析原因。针对偏差较大的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纠偏措施,如当材料消耗超出预算时,应分析是否存在浪费现象,并加强现场管理,制定材料消耗定额,严格控制材料领用和使用过程。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材料浪费、设备损坏和返工现象。
结束语
水运工程基础处理造价控制与风险防范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多个主体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及施工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未来,随着水运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日益增加,还需持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造价控制与风险防范策略,提升水运工程基础处理的造价管理水平,为推动水运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鸿胜 . 水运专业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及规模论证 [J]. 山东交通科技 ,2021,(06):23-26.
[2] 邢文涛. 水运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2022.
[3] 褚彬潜 , 李建生 , 孙其珩 . 水运工程施工单位安全考核体系研究 [J]. 价值工程 ,2023,34(30):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