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谈大单元教学优化策略
王文庆
海丰县彭湃中学 516400
[论文摘要]:《中外历史纲要》内容量大、骨感性结论多,在高三复习中,教师面临的挑战性压力巨大,为了防止知识的碎片化,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试图探索这一难题的教学达成路径,探索以核心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主题创设,通过设置问题来驱动教学,力争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既能从整体的方向把握单元内容的线索,又能在局部的细节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学科大概念 结构化 问题驱动
作为历史必修课模块的新课程用书,《中外历史纲要》内容量大、骨感性结论多,又新增了一些史学研究新成果,如何在有限的现实课时内,创造性进行使用,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率,并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对中学师生构成了新的挑战,而大单元教学是顺利完成新课程教学使命的有效途径。
华南师范大学王继平教授认为:“单元教学应紧扣主题,选择适宜的关键概念与基本问题进行教学,以学科大概念来统摄和组织教学内容,重新梳理、整合课本知识,迁移所学知识,加深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大单元教学,是指以核心大概念为统摄创设单元主题,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创设情境,开展问题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科基本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可以克服知识碎片化、教学环节零散化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单元内容串联成一条线,通过问题驱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历史解释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大单元之所以称为“大”,并非是内容量大,而是指具有丰富的结构框架。要解决新教材中知识量与课时量不相匹配的矛盾,必须具备结构化思维。
所谓“结构化,就是将无序的知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纵观新教材的课程内容,必须以结构化的设计才能有效开展历史学习。
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大单元学习的整体框架,学生可能会对框架之中的局部知识有所忽略。虽然整体的大单元是由数个局部知识组成的,但是大单元学习的整体性的根本要求还是要关注框架内部的局部知识。学生需要熟悉每一局部的课程内容,才能完成整体的学习设计。因此,强调大单元整体学习,绝对不能因此忽视局部。更要做到用整体把握局部,因为整体的大单元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和概括性,每一局部的知识都可以在整体大单元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可能出现与整体性相背离的局部知识。用整体把握局部,换句话说,就是要学生在自己“盖得房子里去装饰墙面等局部”,而学生对整体的把握程度取决于对局部知识的先行认识程度。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本单元四节课,“中华早期文明”在中国历史时间最长,但在教材中三个子目上完了这段时间的历史;春秋战国次之,表现了中国社会转型,“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历史时间最短,叙事时间却最长,从中我们看到,秦汉时期建立和巩固的“大一统国家”是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从“大一统国家”概念,可以把本单元结构化为:大一统国家的渊源、大一统国家的孕育、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一、大一统国家的渊源
驱动问题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起源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早期国家与大一统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从多元的文明起源到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一体)进入早期国家,
此后中原地区文明不断向周边辐射扩散,成为此后大一统国家的核心凝聚地,发挥着核心引领的作用。
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到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中原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力不断增强,为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奠定基础;
西周是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形成阶段: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构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族群融合加强。这使一个来源多样并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形成了“天下一家”的观念。
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早期国家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后世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大一统国家的孕育
驱动问题2:春秋战国社会巨变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的作用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彰显了“从纷争走向融合”的趋势,兼并战争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兼并战争不断地消除各种氏族血缘组织,各部组织已经被打乱,各国变法随之建立起成熟国家的各种制度。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世界古代国家都经历过君主制,唯有我国的君主制辅之以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因此形成中央高度集权。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是政治文明的进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表现在否定贵族等级分权的体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为秦朝大一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铁工具的使用发展了生产力,导致生产关系变化与宗法关系解体。使用石、木、骨材质的工具,农业生产依靠集体力量;使用铁工具,传统的农业集体劳动让位于个体劳动、个体经营。农民依靠铁工具和生产技能可以独立生存,为躲避战乱和出于其他原因,农民迁徙流亡,脱离原来的氏族组织。个体小农不再是宗法血缘组织内的庶民,个体工商业者更不受宗族组织的约束。小农经济的形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宗族内部原有的秩序被打乱,奴隶可以因战功而获得自由,甚至晋升为将军。下层庶民与奴隶的身份发生变化的同时,上层贵族也在变化。春秋时期,维持各级贵族之间尊卑上下关系的宗法制失去作用,贵族内部不再层层分配权力和财产,许多出身贵族的人沦为庶人和没有财产的士,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这个重要变化即是“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战国兼并战争把无数部族合并到一起,华夏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中原部族与周边部族不断融合,华夏族在战国形成。华夏族的形成为大一统的建立奠定了民族基础。
百家争鸣蕴含着“从争鸣走向统一”的导向,各派都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蓝图。不同学派之间除了相互攻辩,也有相互继承与发展,如儒法两家都以阴阳说解释其合理性。“百家争鸣”带来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的实质是为打破血缘氏族制度,重建社会秩序和治国方案,尤其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找到理论依据,促进了社会转型。
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驱动问题3:秦朝建立大一统制度的主要措施以及秦朝速亡为汉
朝完成统一的借鉴作用。
秦国顺应春秋战国的历史潮流,通过兼并战争快速建立起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一统表现为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军事上一统表现为东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北越、纳西南夷;经济一统表现为统一钱币、统一度量衡、迁徙豪强;文化一统表现为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其他:统一车轨、修筑直道、修筑驰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与整顿风俗。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不仅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但是秦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六国贵族迅速加入,同时,在秦朝大一统之下,各地文化、心理认同冲突仍然存在,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秦朝走向速亡。这给汉朝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驱动问题4:本课继续围绕核心问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展开,秦朝对应的动词是“建立”,两汉对应的动词是“巩固”。那么,两汉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些措施与秦朝相比,又有何异同?
从历史大框架来看,秦创帝国,虽二世而亡,但完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从早期国家发展为成熟国家。随着秦朝的灭亡,很多举措被质疑和否定。而“汉承秦制”,大体采用了秦时期的主要制度,并且西汉和东汉都根据现实需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管理进行了制度的创设和改进。西汉的主要表现:政治实行推恩令、设中朝、察举制、设刺史与用酷吏;军事北击匈奴、经略西域——设立四郡、丝绸之路与设置西域都护;开拓边疆——征服西南、平定百越;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征税抑商——算缗、告缗;文化尊崇儒术;史学辉煌、文学灿烂与科技突出。东汉的主要表现:政治上首先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其次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第三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军事上放弃武力开边,采用“以夷制夷”方法。正是因为经历了两汉的重构和再造,才进一步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可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汉初的“无为”, 汉武“事功”,还是光武“柔道”,都是围绕帝国发展巩固这一内核的具体施为。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但具体又有不同,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这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
总体而言,开展大单元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大概念如何界定;二是大单元教学内容的厘定;三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推动教学驱动问题;四是创设问题情境时对于史料的选择与使用,这受教师的学科专业阅读和视野的影响很大;五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学情、史料等进行更深入的整合和研究。实际教学中,要以主题大概念为灵魂,以结构化内容为骨架,以情境化教学为血肉,辅之以启发式讲授和主题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更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思维,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王继平:《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师备课》,《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 年第 9 期,第 42 页。
[2] 马 红:《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科教文汇》2022年第20期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该文章属于广东省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23YQJK388《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立意实践研究》省课题成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