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程知识综合化背景下的教材重组策略
晁淑红 靳颖颖 崔婉君 张静静 孙艳娇 张艳芳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樱桃郭学校
在推进小学学科课程知识综合化实施的过程中,教材无疑是重要元素。现行《学科》教材虽是我国现行使用较广、相对权威、实践丰富的教科书,但也因编写年份久远、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文化区域的差异等原因,越发凸显其局限性。
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从学生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拓展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创造性重组教材,推动学科课程的深入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一、教材重组,要坚持“以生为本”,彰显学科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学生,也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因此,在教材重组时,要坚持“以生为本”,尤其要注意两点,即“以学生的学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以学生的学为本”,即尊重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经历经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用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所在的教材,去引领学生快乐学、探究学,不能把他们当成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用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地思维,把教师的观点硬塞给学生,变相强迫学生去接受知识,忽略学科学科本质精神和规律,被动地促使学生主动追求学科方法和结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仅要强调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只要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他就可以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这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得学生终生受益。
如在执教《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时,常见的教学方式是:由老师提出或变相引导提出质量和体积对从沉浮影响的问题研究,老师依据这个研究任务再抛出一个一个问题,驱动解决问题。这堂课的实质还是由老师的引导提问串起来的,学生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被动的,因为这些问题是老师派发的,学生更多的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会真正形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教材重组,要牢记“勿忘初心”,突出课程智慧
教材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对教材的重组,不能不顾一切地抛弃教材,另起炉灶,要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原教材,学科地对待教材,解读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框架结构,而不是盲目地改动。
如《比较水的多少》是一节比较典型的课例,上公开课的教师也比较多。很多教师在执教本课的时候,在引导学生们用有更简便的方法比较两个瓶子的水的多少时,直接教授和出示量筒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具体动手操作。对比教材,很多教师都会删减了自制刻度线测量的环节。让学生知道怎样去比较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工具的过程反而更为重要!
因此,在重组教材时,若把侧重点放在让学生去寻找更多种比较不同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多少”上,就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也缺少了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和提升过程。
在重组教材时,必须尊重教材、理解教材,要以学科、审慎的态度去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具体要做到几个体会:认真熟悉教材的编写内容,体会教材到底编写了什么 ; 认真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体会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编写理念 ; 认真揣摩这样编写对教学的启示,体会教材的优点与可改进之处。只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去解读教材,先做好“入”教材,才有可能“出”教材,经过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学科、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
三、教材重组,要敢于“为我所用”,凸显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教材的重组,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的教材,书本的教材固然是学科教育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学科课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要从更大的时空来着眼,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促进小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提高和发展。
由此,是否为了达成完美的教学设计,而忽略学生迸发的学习热情,就是教材重组的成败关键。在小学学科教材的重组中,要依托一切可以利用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去重组教学资源,重点体现 4S 理念,即从学科(Science)、社会(Society)、学校(School)和学生(Student)4 个方面着手,充分整合小学学科课程各方面课程资源,融合成推动小学学科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比如在对《一天的食物》《赛车会》《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垃圾的处理》等课例进行重组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考虑。
一是从学科的角度。要透过学科知识本身,找寻知识所覆盖的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学科方法,以及探索学科、求知过程中的所有知识或知识体系。
二是从学校的角度。教材重组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局限于学科之中,学校的环境、教师的素质、都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科课程资源,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学科课程资源,做好对校内学科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自身条件,积极吸取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其他课程资源。
三是从学生的角度。主要在学生本身学科素养、学生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如学生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家教及教育方法、家庭物质资源等,都是潜在的学科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学科探究的课题资源,家庭学科资源是学校学科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学科探究活动。
四、结语
在小学学科课程知识综合化实施背景下的教材重组,应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教材进行合理、优化重组,将学科精神、教学思想、课程智慧、教育情怀、教学创新融入各种“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教材重組中融入学科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带来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文化的营造,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好地体现学科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小学学科课程标准 [R].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俞红珍 . 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师角色期待 [J]. 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本文系 2024 年漯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知识综合化的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LHKT202417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