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科教育中英语教学实用性与职业性研究
梁肖丹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引言:
当前职教本科教育中,英语教学常存在与职业场景脱节的问题,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中的语言应用需求。强调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职业性,既是打破应试导向的关键,也是对接产业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入探索其提升策略,能为推动职教本科英语教学提质增效提供重要支撑。
一、英语教学实用性与职业性概述
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职业性,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体系需围绕学生未来在实际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的英语应用需求进行设计,它强调语言实践应用的长期适应性,既要打破为考而教的传统模式,又要转向为用而学的核心导向。具体而言,实用性体现在语言技能整合、文化适应性教学、技术赋能教学及评估体系改革这四个维度。其核心在于强调语言实践应用与输出表达。而职业性则体现在行业导向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中,这就要求英语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必须遵循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岗位工作的语言使用目标,且需基于 OBE 理念逆向设计教学活动,以推动教学工作提质增效,使教学实际更具备行业适应性和规范性。
二、职教本科教育中英语教学实用性与职业性提升策略
(一)构建专业 + 行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1. 目标解构
在职教本科英语教学中,构建专业 + 行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通过系统性拆解目标行业对应能力的具体需求,将语言技能与职业场景中的高品质任务进行精准匹配,从而形成可动态调整的模块化框架。在此环节,学校需组建由行业专家、英语教师及课程开发者构成的联合团队,依据职业分类系统或行业资格认证要求梳理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涉及英语沟通的核心场景——包括技术文档撰写、商务谈判、客户服务等,并进一步分解为听、说、读、写、译等具体的语言技能点;随后基于技能点的关联性和职业场景的逻辑性,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语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及综合运用模块,每个模块都需明确对应职业场景中具体任务类型与能力层级标准,且模块设计要围绕职业场景的分支性需求开展,模块及课程体系的建构需以场景化任务驱动为核心,教师可构建高度仿真的职业语言环境,引领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联合团队需先梳理外贸企业单证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其中信用证审核、报关单据填写、国际展会洽谈构成核心英语应用场景;团队需从这些场景中提炼出“识别信用证软条款”“翻译商业发票关键信息”“用英语进行产品报价谈判”等具体任务,再分解为“能读懂 UCP600 相关条款英文原文”“能准确撰写装箱单中的货物描述英文短句”“能听懂外商关于价格让步的英文表述并回应”等语言技能点。基础语言模块可设定为“国际贸易术语应用”,要求学生掌握“FOB Shanghai”“CIF Rotterdam”等短语的英文表达及适用场景;核心技能模块聚焦“跨境电商平台沟通”,明确学生需熟练使用“Could you please provide the trackingnumber?”“We apologize for the delayed delivery and will offer a 10% discountfor your next order.”等句式;综合运用模块则以“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为载体,训练学生理解“Arbitration shall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of ICC”等法律条文英文表述的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中搭建“虚拟外贸公司”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职员,通过处理“不符点单据拒付”等真实案例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2. 设计阶梯式任务训练
为突破传统课堂中语言训练与职业应用脱节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模块目标设计阶梯式任务训练,从单一语言技能训练逐步过渡到复杂职业场景的综合应用,比如在医疗英语模块中,初级任务可聚焦于病例书写规范、医学术语发音等基础内容;中期可升级为模拟门诊问诊、医患沟通对话等活动场景;最终任务则要求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完成跨学科探讨,而为增强任务真实性还需引入行业真实语料——包括英文操作手册、会议纪要、合同文本等作为训练素材,并利用数字化工具模拟远程会议、即时通信等职业沟通场景。在此环节,教师需在任务执行中发挥辅助支撑作用,主要提供语言模板、文化背景提示、纠正反馈等支持,帮助学生逐步脱离学习依赖,形成自主应对职业语言挑战的基本能力。
例如,初级任务可围绕“ 信用证术语辨析” 展开,教师提供“irrevocable L/C”“confirmed L/C”等术语的英文定义,要求学生完成“将‘This credit is subjectto amendment without prior notice’翻译成中文”的练习,并标注该条款可能存在的风险;中级任务升级为“模拟报关单据填写”,给出包含“Consignee: ABC Trading Co.,Ltd.”“Port of Loading: Ningbo”等信息的英文原始单据,让学生按照海关规范补全“Description of Goods: 500 sets of electronic calculators, Model XJ-202, HSCode 8470.1100”等内容,同时用英文撰写“货物与合同描述一致”的声明;高级任务则设定为“国际展会全流程沟通”,先让学生分组准备“Our new product features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with a power consumption of only 5W per hour”等产品介绍英文稿,再引入外商提出的“Can you guarantee delivery within 30 days after orderconfirmation?”等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国际贸易术语规则用英文回应,且需在对话中自然融入“According to INCOTERMS 2020, EXW terms require the buyer to arrangetransportation”等专业表述,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提供“报价函英文模板”,提示学生注意“counter-offer”与“offer”在英文商务函电中的格式差异,并纠正“Please send methe goods”这类不符合商业礼仪的表达。
3. 需求动态反馈机制
为保障模块化课程体系持续优化,教师还需构建行业需求动态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收集企业、毕业生及行业组织的反馈数据,及时调整模块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应对职业场景中语言需求的快速变化。其中,可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搜集其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评价及行业最新语言需求;同时跟踪毕业生入职3~6 个月内的语言适应情况,识别其在真实职业场景中面临的典型语言障碍,基于这些反馈数据,课程开发团队需对模块内容进行针对性更新。
例如,课程组需与当地外贸企业协会建立合作,每学期收集会员单位提供的“毕业生英语能力评估表”,其中包含“能否准确翻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中的‘GSP Form A’相关栏目”“在跨境电话会议中能否理解‘partial shipment is allowed’的具体含义”等具体评价项;同时通过在线问卷跟踪毕业生,收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如“无法快速识别信用证中‘documents must be presented within 15 days after shipment date’与合同约定的冲突”“在应对外商投诉时不知如何用英文表达‘我们将承担退货运费’”等实际问题。基于这些反馈,若发现多数企业强调“跨境电商直播话术”的重要性,课程组需在核心技能模块中新增“Live streaming sales English”单元,补充“Please click thelink in the lower left corner to get the discount coupon”等实操语句;若毕业生普遍反映“海运提单英文条款解读困难”,则需在基础语言模块中增加“Bill of Lading keyclauses analysis”内容,对比“clean B/L”与“foul B/L”的英文表述及法律后果。
(二)创设虚实结合的职业场景,打造沉浸式语言应用生态
在职教本科英语教学中,可通过创设虚实结合的职业场景给予学生沉浸式体验。此环节,需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重构,将虚拟仿真工具与真实职场元素结合,构建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高度匹配、认知负荷与任务挑战动态平衡的沉浸式应用生态。
1. 虚拟空间打造
教师需系统整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结合实体职场中的物理空间、工具设备及人际互动规则,构建复合能力内化的虚拟空间场域。其中,教师需要将目标职业的典型工作场景进行拆解,对其中的语言使用特征及非语言交际要素进行梳理,再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场景解构为可编程的虚拟模块与可操作的实体组件,以确保虚拟场景的交互逻辑与真实职场一致。同时,通过传感器、动作捕捉等技术实现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同步记录及反馈,为学习者提供多模态的语言输入与输出通道。
2. 沉浸式语言应用生态的搭建
沉浸式语言应用生态的搭建需要以任务真实性与认知沉浸感为双驱动,通过分层设计虚拟与实体任务的嵌套结构,引导学习者在解决复杂职场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运用英语,这一操作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课堂中语言练习与直接应用的二元割裂局面,强调将语言训练嵌入真实工作流的节点之中。在技术层面则需开发支持多用户协同的虚拟职场平台,该平台需具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计算等功能以实现学习者与虚拟角色的实时互动,再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质量——如词汇多样性、语法准确性、语用得体性等为个性化反馈提供依据。最后,在实体任务设计方面,需要将虚拟场景中生成的数字化成果——如会议纪要、技术方案、客户反馈等——转化为实体职场中可交付的物件,如打印报告、演示文稿、操作手册等,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成果的展示、修改与提交。
(三)建立过程性+ 认证化评价体系对接职业能力标准
1. 过程性评价
在职教本科英语教学中构建过程性 + 认证化评价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动态追踪语言能力发展轨迹,锚定职业能力标准,实现评价从结果判定向能力诊断的创新。此环节需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系统解构目标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和评价要求推动能力发展可视化评估工作的开展,这一过程强调应用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实时反馈机制,全面记录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与职业应用中的动态表现,涵盖语言的输入、处理、输出全链条。其中,学校可整合学习管理系统、语言实验室、移动应用等平台的数据接口,抓取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如视频观看时长、术语查询频率等——同时结合课堂互动表现,包括小组探讨发言次数、角色扮演完成度及职场模拟任务成果等,生成多元化的数据集。之后应用智能技术对上述数据信息进行语义分析,提取语言质量特征如词汇使用准确性、语用得体性等,再基于提取出的语言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并设计反馈机制,即通过反馈系统标记语言错误——如语法错误高亮、术语拼写提示等——最后阶段性总结需以可视化报告呈现能力发展曲线,包括学习者的词汇增长趋势及对复杂句式的使用频率等,基于此为每一位学习者生成个性化建议,并推送针对性的练习资源,以保证评价的适应性、动态性和可调整性。
2. 职业能力认证
认证化评价的落地需要以职业能力认证为出口,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认证或开发校本认证体系,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职业资格挂钩以增强评价结果的社会认可度。此环节,需要优先做好标准对接,通过与行业认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英语能力在职业资格认证中的权重;并依据其考试大纲调整校本评价内容,确保评价覆盖认证所需核心技能。在考试设计方面则需要开发机考加实操的混合式认证考试,基础考核部分聚焦语言能力与职业场景语言应用能力,实践操作部分则模拟真实职业场景任务,由行业导师与认证机构考官联合评分。
在证书颁发环节需建立起校本成绩加认证成绩的转换规则,例如在效果评价中,医疗英语模块成绩达 85 分以上且通过认证机构实践操作考试的学习者,可获得医疗英语职业能力初级证书,该证书包含能力描述、认证机构签章及有效期等信息,并纳入学习者的职业档案作为求职或晋升的依据;同时需定期向认证机构反馈校本评价依据和数据信息,以参与考试大纲修订,持续提升评价体系的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公信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职教本科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职业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课程体系、场景创设与评价体系的协同革新,实现语言教学与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中,模块化课程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更具针对性,沉浸式场景提升了语言应用的熟练度,科学的评价体系则为能力提升提供了明确指引。最终,不仅能让学生形成自主应对职业语言挑战的能力,还能使其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素养。这一探索不仅为职教本科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更为职业教育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长远来看,将助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艺榕.“职教出海”战略下高职英语项目式教学(PBL) 改革探索 [J]. 海外英语,2025, (11): 195-197.
[2] 玉学程 . 职教高考视域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J]. 教师 , 2025, (16):74-76.
[3] 唐名艳 . 职教高考背景下提升中职对口升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J]. 广西教育 , 2025, (11): 95-99.
[4] 郑琳 , 焦丽 .“大职教观”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的思考与探索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上旬刊 ), 2025, (04): 196-199.
[5] 陈丽敏 . 职教高考背景下的中职英语教学策略 [J]. 校园英语 , 2025, (09): 12-14.
[6] 詹广美 . 浅析合作学习在中职职教高考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生英语 ,2025, (04): 165-166.
梁肖丹(1973.10),女 汉族 人 学历:研究生 职称:副教授,从事高职综合英语教学、高职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