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文物保护历程初探
张冲 郭峰
承德市文物局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一、建国初期
自清朝末年开始,清政府基本停止了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维修,加之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军侵略等原因,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到建国前已是残破不堪、面目全非。此时保存的整组古建筑只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等建筑群的部分建筑,此外还有丽正门、德汇门、春好轩大殿等少数单体建筑,其余木结构古建筑均已损毁,仅存遗址。
1949 年 1 月,中共热河省委回到承德街,暂住避暑山庄,决定前宫所有殿房由省委投资修复。1949 年4 月到1952 年春夏,主要做了下列几件工作:
1、保护古松古树,大量移植大株松树等。
进入避暑山庄后,热河省委就派一名干部登记离宫,外八庙的古树并建档。立即抓紧造林,发动群众开展义务劳动,到1952 年园内百分之八十已绿化。
2、修好宫墙塌坏大段和缺口 47 处,保护武烈河进水闸道,修复外八庙多处围墙。
3、1950 至 1951 年,动员承德市土建公司投入园内维修工程和维修武烈河堤防洪防水,对下列古建做了重点维修。
① 是楠木殿门窗做了敷蜡保护; ② 是修复烟雨楼门窗,修复烟雨楼其他建筑及亭子和桥梁; ③ 是修复如意洲全部门窗及附近六座桥梁; ④ 是修复月色江声; ⑤ 是修复金山亭门窗及桥梁; ⑥ 是翻修水心榭三个亭子; ⑦ 是修复丽正门、德汇门、碧峰门等三处铁门; ⑧ 是文津阁整组建筑翻修; ⑨ 是前宫、畅远楼全部翻修; ⑩ 是在月色江声设摄影部; ① 是恢复文园一亭; ⑫ 是恢复了望鹿亭等;⑬ 是维修芳园居,内部做临时生产基地。
4、从1949 到1952 年,把所有湖泥挖了一遍。
5、刚进避暑山庄不久,省委、省府派省建设厅测量队,在避暑山庄进行了平测。
6、搜集当时鸟类80 多种,在戒得堂设一小型动物园。
1953 年 3 月 14 日,承德市人民政府上报承德离宫古建筑物三年补修计划书。1953 年4 月30 日,遵照国家保护文物古迹的指示,承德市人民政府对离宫、外八庙进行了重点检查,提出了维修项目和维修计划上报省人民政府。1953 年成立承德离宫、外八庙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55 年 9 月,在承德划归河北省之前,如意洲及月色江声的全部建筑都修缮完毕。文园重建了一座方亭。并且将丽正门、芳渚临流、冷香亭翻修后重新油饰彩画,翻修万壑松风桥。
1956 年 8 月,承德避暑山庄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避暑山庄修复了月色江声殿、峡琴轩和静寄山房东配殿。1957 年,修缮了博物馆的书画、武器、钟表三个展览室的屋面渗漏。以及维修了宫墙坍塌的地段和损坏的马道880 余米。重修了望鹿亭、钟楼和24 间楠木殿走廊。
1958 年恢复重点是一片云楼,此外,用该项维修费修复了甫田丛樾亭,又修宫墙四百余立米,完成了楠木殿走廊24 间瓦瓦工程。
1959 至 1961 年的三年中,维修了避暑山庄一片云楼、无暑清凉、无暑清凉的东配殿、楠木殿地平和走廊、月色江声走廊、纪恩堂走廊、望鹿亭、午朝门、宫墙30 多米。完成了南山积雪亭的重建。
1964 年避暑山庄主要修门殿三间,修宫墙 12 米长,另外还修补了丽正门外的宫墙和一孔闸的宫墙,修补金山亭桥梁二处等工作。
1970 年,在万树园原二六六医院之南盖 9 栋二层住宅楼作为“三支两军”干部家属院。1972 年,承德市组织干部职工清挖避暑山庄湖区淤泥,用虎皮石砌筑部分湖岸。1973 年,新建如意洲混凝土大桥,万壑松风桥改为混凝土桥。20 世纪70 年代初,如意洲、月色江声殿堂辟为展览馆,东宫遗址作为集会广场,德汇门改造为大会主席台并扩建城台。
二、第一个十年整修规划
1974 年,国家计委副主任向谷牧副总理报告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整修问题,建议分两期十年进行整修。1975 年,国务院三位副总理对加强避暑山庄保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驻单位两年左右迁出,成立承德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同年,承德市编制上报整修意见并通过国家计委审批,避暑山庄于 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
1975 年至 1985 年,实施第一个十年整修规划,主要对现存古建筑进行抢险和维修:整体修缮烟雨楼、金山、如意洲等建筑;复建卷阿胜境、沧浪屿、水流云在等10 处建筑,使康乾72 景恢复到36 景;整修桥梁7 座、道路1300 米,进行遗址归安16 处、围墙整修5300 米、整修假山8 处、清理湖泊80 万平方米;迁出山庄内单位和居民,1980 年拆除月色江声至如意洲间木桥。
三、第二个十年整修规划
1986 年至 1995 年,实施第二个十年整修规划,以现存古建筑抢险整修为主,结合文物陈列和旅游发展进行重点复建:修缮永佑寺舍利塔、文津阁值房、宫墙等古建筑;复建蘋香沜、青枫绿屿、曲水荷香等 9 组建筑,1992 年原址重建永佑寺山门;复建丽正门和德汇门外堆子房,建造万树园蒙古包;对避暑山庄内非文物建筑进行大规模拆迁,基本恢复湖区、平原区地形地貌。
四、第三个十年整修规划及十一五规划期间
1996 年至 2005 年,实施了第三个十年整修规划,修缮烟雨楼、法林寺、松鹤斋、春好轩等建筑群。1996 年原址重建了旷观。1998 年原址重建了松鹤斋继德堂。
2000 年6 月,清挖湖区淤泥。
2002 年,实施避暑山庄引水工程。2002 至2004 年,复建永佑寺舍利塔塔廊、晴碧亭、含润亭等古建筑遗址。
1996 年至 2010 年侧重于遗产地周边环境的治理。1999 年,实施山庄东路拆迁美化绿化工程;2000 年实施了山庄两宫门间拆迁改造工程;2005 至 2008年实施了山庄碧峰门外区域拆迁改造工程;2008 至 2009 年实施了避暑山庄外迎水坝区域拆迁整治工程;2010 年,整体搬迁外庙周围5 个行政村及5 个社区,拆除非文物建筑130 万平方米。
五、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三个十年整修规划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进行了抢救性修缮,使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源得到了抢救和保护,但由于保护资金投入有限,应当说当时只做到了“救命”,远未达到治本。由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等级高、面积大、文物数量多,加之历史欠账多,保护维修及抢险任务依然非常繁重,存在着大量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一)整体情况
2010 年 7 月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承德视察调研,对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其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作出重要指示。为落实李长春同志重要指示,2010 年 8 月 9 日,国家六部委召开了承德现场办公会议,确定今后 5 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 6 亿元保护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2011 年 2 月 10 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研讨会,对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清单进行研讨,初步确定了古建筑保护、遗址保护、古典园林保护、安消防、文物科技保护、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六个类别。在项目安排上,优先安排古建筑保护工程和安消防项目,重点实施遗址保护项目和文物科技保护项目,适当安排古典园林保护项目,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基础项目。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至 2018 年全部完工,2020年通过国家文物局结项验收。
(二)项目特点
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投资大、类别多、工期长、覆盖广、标准高。承德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涉及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殊像寺等 10个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古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安消防能力提升、古建筑遗址保护、文物科技保护、避暑山庄水环境综合整治、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六大类别,使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最终完成项目达到105 项。
(三)专项工程
承德避暑山庄清代保留下来的地形地貌、水系、古树、植物景观、假山、桥梁等重要历史园林要素是避暑山庄文物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历年来避暑山庄的整修重点一直放在古建筑保护上面,三个十年整修规划中园林要素的保护和修复也仅仅被理解为园林环境整治和绿化,没有当做文物本体进行保护和修复。在十二五规划中,避暑山庄历史园林要素的保护终于得到了认可和支持,保护理念也由以前的环境整治上升为文物本体的保护、研究和修复。
六、预防性与科研性保护工作
历时十年实施的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承德的文物资源得到了全面的抢救和保护。自 2019 年开始,积极开展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尝试。主要是改变古建筑重大修不重保养的错误观念,从古建筑传统的被动修缮逐步向主动的预防性修缮转变,通过科学勘察和监测,及早发现问题,找出危害因素,提前采取保护措施阻断各种影响古建筑安全的危险源,避免文物建筑遭受破坏。2021 年,普乐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一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针对承德古建筑保护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编制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保护调查表》和配套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预防性保护规程》、《古建筑病害调查手册》,将所有的数据、照片、维修手段全部录入到新建立的“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网络管理平台”上,通过现代化高科技管理手段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效率,实现预防性保护项目全过程网络数字化管理和资料存档。
在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自 2021 年开始,将文物保护的重点转向到文物科研性保护新领域,专门成立承德文物科技保护修复中心,使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文物保护工作从抢救性和基础性保护阶段逐步迈进预防性和科研性保护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