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人员不安全行为干预机制探讨

作者

蔡佳成

汉源县应急管理局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 625300

引言

矿山作为资源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安全一直是行业管理的核心焦点。纵观各类事故案例,不安全行为的存在往往成为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随着矿山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依赖技术防护已难以全面化解安全风险,人员行为管控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不安全行为干预机制的研究,不仅涉及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的深层解析,还关系到组织管理体系的优化。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干预手段,可以从源头降低安全隐患,推动矿山生产向本质安全方向发展。

一、矿山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矿山生产过程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表现为违章操作、侥幸心理以及忽视安全规范等现象。在井下作业时,一些作业人员为了追求效率,可能出现未按操作规程进行设备检修或不佩戴防护用品的情况;在运输和提升环节,违规超载和忽略信号指挥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还在高风险环境中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矿山开采条件的复杂化,不安全行为更容易成为触发群体性事故的导火索,直接威胁生产的连续性和人员生命安全。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成因具有多重性,从个体因素来看,安全意识淡薄和心理因素是主要诱因。部分作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易产生疲劳与麻痹大意,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而在危险环境中形成的冒险习惯,则会进一步放大风险。从组织因素来看,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到位、现场管理松懈以及奖惩制度缺乏有效执行,都会使不安全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矿山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业人员对环境适应性的差异,一些新进工人由于经验不足,更容易在操作中出现失误,这些问题往往与事故发生呈现出高度相关性。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与安全文化建设和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在部分矿区,安全生产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层面,而缺乏对员工行为和心理的深度引导,导致“要我安全”与“我要安全”之间存在差距。当安全文化没有深入人心时,个体在高风险情境中更可能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而非严格遵循规范操作。技术手段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不安全行为的实时监控,使得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矿山人员不安全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系统性分析才能为后续的干预机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矿山安全生产中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干预路径与对策

在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针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有效干预路径需要以预防为核心,通过全过程的管控来减少违章操作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将不安全行为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对作业人员行为进行实时识别和预警。当不安全行为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的积累与扩散,从而提升矿山作业环境的安全性。通过持续改进现场操作规范和流程,使人员行为逐步固化为符合标准的作业习惯。

针对不安全行为的干预还应注重教育培训与心理疏导的结合。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内容,将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操作技能演练与心理干预措施结合起来,可以在认知层面提高作业人员对不安全行为危害性的认知。在高危岗位推行心理测评与压力干预机制,帮助作业人员在紧张作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违规操作。培训不仅要强调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行为习惯的塑造,使“安全优先”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个体自觉行动,从而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率。

制度设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是干预措施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将安全绩效考核与岗位晋升、薪酬挂钩,可以有效强化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设置正向激励措施,对安全表现突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管理层在执行制度时应保持公平与透明,避免因管理失衡而导致制度失效。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制,能够为矿山企业提供客观反馈,从外部推动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使干预措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构建多层次干预机制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优化

在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构建多层次干预机制能够更全面地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约束与矫正。通过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不同层级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形成协同效应,可以实现全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在纵向上,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将不安全行为干预纳入顶层设计;在横向上,应建立由安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工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多维度的责任体系,从而保证干预措施在组织运行中得到有效落实。

技术层面的干预是提升管理实效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利用物联网监测系统、人工智能行为识别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人员作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精准识别,当违规操作或潜在危险行为出现时,系统能够迅速预警并反馈至管理层,确保干预及时性。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与信息平台相结合,能够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使管理措施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这种以科技为支撑的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少人为疏忽导致的安全风险,为矿山生产构建更可靠的防护屏障。

在文化和制度建设方面,多层次干预机制更强调行为养成和价值认同。通过持续开展安全文化宣传,强化正向激励,逐步培养员工主动遵守规范的行为习惯,使安全意识由外部约束转变为内在自觉。制度层面要形成分级管理与分层考核的有机结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制定差异化的安全行为标准和奖惩措施,确保制度执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当制度约束与文化引导相互融合,管理手段与技术工具协同推进,多层次干预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根本上优化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结语:

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依赖于科学的行为分析,也需要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的协同作用。多层次干预机制的建立,使风险防控能够在预警、教育、制度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形成合力,从而提升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只有将个体心理特征、组织管理方式与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从源头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目标,为矿山行业营造更加稳定、可靠的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晓东. 装配式建筑高空吊装作业人员行为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分析 [J]. 安徽建筑 ,2025,32(09):185-187.

[2] 郭少军 . 矿山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监测系统设计 [J]. 陕西煤炭 ,2025,44(09):162-165.

[3] 寇向宇 , 豆泽平 , 鄢德波 , 等 . 智能矿山数据管理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J]. 采矿技术 ,2025,25(04):231-235.

蔡佳成,1992.8,男,汉,四川雅安,大学本科,职称 : 工程师,研究方向: 道路与桥梁( 含隧道) 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