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八桂教学通”数字资源平台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罗鹏
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547500
摘要: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展开研究。文章阐述了该教学的重要性,包括助力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基于“八桂教学通”数字资源平台的教学策略:构建分层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能力,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融合民族文化与技术应用,推行过程性评价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优化硬件资源配置保障教学落地。通过这些策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八桂教学通”平台;教学策略
引言
当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数字中国”战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少数民族县域初中受限于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和技术资源,信息技术教学等,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系统化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难以有效整合平台资源开展创新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平台资源未能充分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及学生生活场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三是教学评价体系滞后,仍以传统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数字化素养、创新能力的评价;四是硬件设施不足,部分学校网络带宽低、设备老化,无法支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这些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亟需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基于“八桂教学通”平台的教学实践路径,可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公民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县域初中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若缺乏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可能面临与主流社会脱节的风险。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网络应用、软件工具使用等技能,如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完成学习任务、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知识资源。这不仅为他们的升学和就业拓宽道路,更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数字化生存模式。例如,在升学中,许多高校招生已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参考指标;在就业时,数字化技能更是众多岗位的必备要求。
(二)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发展,部分民族文化面临传承困境。信息技术教学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可以将民族语言、歌舞、服饰、手工艺等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记录与传播。例如,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民族文化纪录片,用3D建模技术复原传统建筑,通过编程设计民族文化主题游戏。这些创新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还能让民族文化以更生动、更广泛的方式传播出去。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差距一直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县域初中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技术教学为缩小这一差距提供了可能。借助“八桂教学通”等数字资源平台,县域学生能够获取与城市学生相同甚至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如名师课程、虚拟实验、互动课件等。这些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反复学习,弥补了县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足的短板。此外,信息技术教学还能推动县域教学模式的创新,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少数民族县域初中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且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缺失
县域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教学创新的核心瓶颈。当前,县域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背景多元化但数字化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由其他学科转岗而来,缺乏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知识储备;二是培训体系碎片化,县域教师参与的数字化教学培训多为短期讲座或线上课程,缺乏持续性、阶梯性的培养机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能力提升路径;三是实践机会匮乏,教师缺乏将平台资源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的实践指导,导致资源应用停留在“下载-播放”的浅层阶段,难以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某信息技术教师,毕业于非计算机专业,虽具备基础编程知识,但缺乏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在参与“八桂教学通”平台培训时,课程仅教授资源下载方法,未涉及如何将平台中的3D建模工具与民族建筑课程结合。该老师尝试在课堂中引入平台资源,却因不熟悉交互式课件制作,只能以“播放PPT+口述”形式授课,学生参与度低,创新教学难以落地。此外,县域教师职业倦怠感较强,受限于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激励机制不足等因素,主动探索数字化教学的动力不足。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县域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平台资源“水土不服”,现有数字资源多以城市学生为服务对象,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及学生生活场景的适配性设计,例如案例中未融入民族工艺数字化展示、方言编程等本土化内容,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二是教学脱离实际应用场景,教师仍以“软件操作训练”为主,忽视将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传承、农业生产等县域实际需求结合,例如未引导学生用数字工具记录民族歌舞、设计农产品电商方案等,使得技术学习沦为“空中楼阁”。此外,县域学生数字素养基础薄弱,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直接套用城市学校的高阶案例,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挫败感。
(三)教学评价体系滞后
县域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维度单一,聚焦于知识记忆与软件操作技能,忽视对学生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察;二是评价方式静态化,多采用“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例如未记录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问题解决路径、团队协作表现等;三是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主导评价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社区参与度低,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例如在《机器人编程》课程中,教师沿用传统评价方式,仅通过笔试考察学生编程语法,未记录学生在项目中的协作分工、调试代码的思维过程。学生A虽能写出满分代码,但因拒绝与组员沟通被忽视;学生B代码有误,却因主动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推动项目进展而未获认可。最终评价结果无法反映学生真实能力,导致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此外,县域学校受限于技术条件,难以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
(四)硬件设施不足
县域学校硬件设施不足是数字化教学落地的现实障碍。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网络带宽低,部分学校仍使用百兆以下带宽,难以支撑在线资源流畅访问、实时互动教学等需求,导致“八桂教学通”平台中的高清视频、虚拟实验等资源无法正常使用;二是设备老化严重,计算机配置低、投影仪分辨率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数字工具的演示效果与学生学习体验;三是维护机制缺失,县域学校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故障维修周期长,教师常需自行解决技术问题,分散了教学精力。此外,硬件投入与后续维护资金不足,导致“重建设轻应用”现象突出。
四、基于“八桂教学通”数字资源平台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构建分层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针对县域教师数字化能力薄弱的问题,需建立“基础-进阶-实践”三级培训机制。首先,由县教育局牵头,组织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平台基础功能培训,重点掌握资源检索、课件编辑、课堂互动工具等操作,确保每位教师能熟练使用平台开展日常教学。其次,针对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开设进阶课程,如平台资源二次开发、跨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等,邀请平台技术专家或县域骨干教师现场指导,帮助教师将虚拟实验、互动游戏等资源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最后,设立“教学实践月”活动,要求教师结合培训内容设计创新课例,并在校内或县域内开展公开课展示,由教研员和同行教师共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建立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成长档案,记录培训参与度、课堂应用案例及学生反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激发教师主动提升能力的积极性。
(二)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融合民族文化与技术应用
为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需鼓励教师基于“八桂教学通”平台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校本资源。教师可结合本地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特色产业等元素,拍摄或收集相关素材,上传至平台“校本资源库”,如民族服饰纹样、传统建筑结构、地方农作物生长过程等,供学生作为项目式学习的素材。同时,联合县文化馆、非遗传承人或当地企业,录制民族文化传承、农业数字化应用等微课视频,丰富平台资源类型。此外,可设立“民族文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师研讨如何将平台资源与县域实际需求结合,设计出如“民族图案数字化设计”“家乡农产品电商推广”等课程模块,让学生在技术学习中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推行过程性评价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针对评价体系滞后的问题,需借助“八桂教学通”平台工具,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师可通过平台“课堂行为分析”功能,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发言次数、协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并实时上传至学生电子档案袋。学生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后,需提交代码、设计图、反思日志等过程性材料,教师从“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能力”“文化理解”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利用平台“投票工具”或“评价量表”功能,让学生参与评选“最佳协作奖”“最具创意奖”等,增强评价的多元性。期末时,将过程性评价与期末笔试按6:4比例综合计分,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优化硬件资源配置,保障数字化教学落地
针对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需采取“区域统筹+分级维护”策略。首先,由县级财政专项拨款,为学校升级网络带宽,确保平台资源流畅访问;更换老旧计算机,配置独立显卡和大容量内存,以支持VR、3D建模等资源运行。其次,建立“县域设备共享库”,将城区学校淘汰的闲置设备(如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集中管理,按需调配至乡镇学校,并安装“八桂教学通”离线资源包,解决网络不稳定问题。最后,培训教师掌握基础设备维护技能,如清理缓存、更换配件、排查简单故障等,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停课。
结论
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教育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传承民族文化,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关键。当前教学虽面临师资、内容、评价、硬件等多方面问题,通过教学策略优化,加强平台资源与县域实际的适配性,强化教师培训的实践指导,建立长效的硬件维护机制,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少数民族县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广青.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进策略[J].中国教师,2019(S1)
[2] 闵庆松.闵庆松.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