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亲自然环境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策略探究
张桂花 杨君 阮厚梅
合肥新鑫幼教紫悦府幼儿园
一、引言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我、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亲自然环境,如幼儿园内的花园、草地、树林,以及周边的公园、郊外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元素,如形态各异的树叶、色彩斑斓的花朵、奇形怪状的石头等。这些自然元素为幼儿创意美术活动提供了生动、直观且无穷无尽的素材。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依托亲自然环境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究依托亲自然环境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依托亲自然环境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重要意义
2.1 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幼儿在自然空间里的活动状态截然不同。一棵树表皮粗糙的触感,几片叶子脉络的走向差异,雨后泥土粘稠度的瞬间变化,这些细节对成年人可能显得普通,落在儿童眼中却充满了新奇。他们不大会停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小手往往已经摸上去,小鼻子凑近了闻,眼睛专注地盯着看。这种本能的、未经引导的捕捉行为,正是兴趣萌发的初始形态。当教师有意将美术创作引入这个场景,比如提议把刚捡到的形态各异的落叶直接用于拓印,或者鼓励孩子用手指蘸取湿泥在平整的石面上涂抹线条,孩子那种跃跃欲试的神情相当明显。吸引他们的核心,是这些自然物本身具有的、即时可感的属性——会随风摇摆的狗尾草毛茸茸的穗子,阳光下闪烁着不同光泽的鹅卵石,甚至是一只缓慢爬行、背壳花纹独特的甲虫。自然环境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天然契合幼儿探索外部世界的内在渴望,无需刻意激发,只需提供一个允许他们自由接触并将其转化为美术表达的框架。这种由直接感官刺激驱动的表达欲,构成了创意活动可持续发生的根本动力。
2.2 丰富幼儿的创作素材
自然场域提供的物质基础难以替代。传统美术课堂里,纸张、画笔、彩色黏土固然必要,但终究是经过工业加工处理的产物,形态规整统一。反观户外,可供儿童使用的材料几乎是无穷尽的,且每一种都带着未经修饰的原始印记。小树枝的天然分叉适合搭建立体构成的地基,不同树种落下的叶子其边缘锯齿形状、绿色深浅程度差异极大,收集花瓣可以得到最纯粹的天然色粉,湿润的河滩沙与干燥的沙丘沙在可塑性上完全不同。这些素材散布在环境中,发现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过程。孩子们在捡拾挑选时,眼光变得挑剔,开始比较这片枫叶的红色是否比那片更鲜艳,这块石头的花纹是否更有特色。收集行为本身,已经隐含了初步的审美判断和材料特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其应用方式天然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平面限制。孩子可以用花瓣在湿润的泥土上“画”出图案,用细小的石子排列出图形,将长短不一的草茎编织起来,或者直接用脚掌在沙地上留下印记拓画。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着泥土的气息、草汁的痕迹,呈现出迥异于整齐画纸的生猛活力与独一无二的个性。素材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极大地拓宽了幼儿造型表达的可能性边界。
2.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长期在自然中进行美术活动,儿童感知外部世界的细腻程度会潜移默化地加深。这并非源自刻意的教学指令,更多源于环境本身的要求与反馈。例如,一次以“树的朋友圈”为主题的创作,需要孩子仔细观察选定树木周围的一切共生体。仅仅说出“树皮很粗糙”是不够的,他们要区分不同部位树皮纹理的粗细变化,识别依附其上的苔藓颜色深浅,留意树根周围蘑菇的种类和形态,甚至找到树洞里可能存在的昆虫痕迹或是鸟类的羽毛。这种观察远超简单的轮廓识别,是对物体细节、相互关系、色彩微妙过渡的综合捕捉。再比如,要求孩子们用自然物拼贴表现“风的样子”,他们必须回忆风拂过身体的感觉,观察风掠过草地时草叶倾倒的方向和弧度,看蒲公英种子飘散的轨迹,听树叶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强度变化。美术活动在此刻成了串联感官体验的中枢——视觉捕捉形态动态,听觉感知声响节奏,触觉体会力度温度。完成的作品,自然融入了这些多维度感知的烙印。日积月累,孩子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显著提升,一朵云飘过带来的光影转换,一场小雨后空气湿度的细微差别,都可能成为他们下一次创作时无意识调取的感官记忆库。这种敏锐度,是技法训练难以企及的,是环境赋予的深度馈赠。
三、当前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在利用亲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创意美术实践融入亲自然环境面临显著障碍。一个突出表现是园所及教育者未能充分体认自然素材在激发幼儿创造性表达中的独特作用,美术材料库高度依赖现成采购品,本地唾手可得的自然物——如形态各异的石块、色彩渐变的落叶、质地不同的种子——常被排除在课程视野之外。这种倾向导致美术活动空间被长期固锁于室内,幼儿鲜少有机会在真实自然情境中触摸、嗅闻、观察,其创作来源被迫窄化,最终呈现的作品往往缺乏源自生命本真的灵动与个性差异。部分园所即使尝试组织户外美术探索,其活动设计也显现出明显的随意与断裂,缺乏贯穿学期或主题的连贯思考。例如,让三岁幼儿与五岁幼儿进行同样复杂的自然物拼贴,或者反复使用树叶拓印作为唯一形式,未能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精细调整任务难度与趣味点,参与热情自然难以维系。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教师角色,引导幼儿在自然场域中发现美、转化美需要教师具备跨领域的素养。实际中,不少教师对本地动植物特性认识模糊,面对孩子关于“为什么枫叶秋天变红”的提问语塞;在引导技法上,或过度干预剥夺探索乐趣,或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支架,无法在“观察一只甲虫外壳的光泽”与“用黏土表现这种光泽”之间架设认知桥梁。安全顾虑构成了另一重现实阻力。户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如雨后湿滑的草地、潜在过敏源的花粉、突变的雷雨天气,客观存在。某些园所的安全预案流于形式,对幼儿的避险预演不足,教师频繁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担忧儿童奔跑时被树根绊倒,或昆虫叮咬引发过敏反应。这种普遍存在的安全焦虑,无形中削弱了深入利用自然空间开展持续性、开放性美术探索的实践动力。
四、依托亲自然环境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策略
4.1 活动准备策略
活动准备阶段,教师需对幼儿园内外环境包含的自然要素进行系统性辨识与细致记录,涵盖常见草木花卉种类、可观察的小型动物踪迹以及地质形态特征等多维度信息。伴随季节更迭,重点辨识特定时段内具有鲜明视觉或触觉特征的自然物象,例如春季盛开的各色花瓣、夏季活跃的多种节肢动物、秋季色泽质地迥异的凋落叶片、冬季可触及的固态降水形态等,这些观察所得构成了后续美术创意表达的直接源泉。空间安排方面,需综合考量参与幼儿数量规模与具体美术活动形式诉求,挑选兼具安全防护条件、足够行动范围及自然美学特质的户外场地;提前对选定区域进行必要清理,可分区设置专注静态景物描摹或侧重材料拼贴组合的不同创作功能区,以此优化儿童身处自然时的艺术体验条件。物料储备除依赖场地内可采集的树叶、果实、石块等原生元素外,亦需配置基础性人造美术器具,涵盖不同型号的绘图笔刷、水溶性色彩颜料、安全型圆头剪刀、无毒粘合剂及便携式画板;物料组合模式紧密关联活动设计目标,确保儿童操作过程流畅无碍,严格筛除边缘锐利、易破裂或含毒性成分的物品。园方应建立周期性师资能力提升机制,组织专题研习活动深化教师对自然生态教学价值的理解及其在美术活动中的转化能力;研习内容聚焦常见物种辨识特征、基于自然观察的艺术表达引导方法、户外集体活动协调策略等面向,使教师有能力辅助幼儿捕捉自然物象的审美特质并在创作进程中提供针对性支持。
4.2 活动实施策略
活动启动前的观察引导环节,教师需带领孩子有序聚焦自然对象的具体特质与动态变化。提问与交流是核心方法,旨在激活幼儿的思维延展与想象空间,推动他们从多元视角捕捉事物细节,为后续美术表达储备视觉经验。面对一片树叶,教师可以这样问孩子:“看看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还是带齿的?颜色从中间到边上一样吗?摸摸背面,那些纹路像什么?”活动形式的选择必须紧密契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写生、手工、拓印、拼贴等多元方式应交替展开。写生让孩子直面自然物象进行描绘,其观察的敏锐度与画面表现力在此过程中得以磨练。手工环节则充分利用树叶、枝条、石块等天然素材,孩子动手组合粘贴或搭建,例如树叶拼成小鸟、小树枝构成屋架,其动手实践与创意构想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拓印活动让孩子体验不同物体表面压在纸上的纹理痕迹,感受质感与形态的丰富性。拼贴鼓励孩子自由组合各类自然材料,生成独一无二的视觉作品。活动进程中,教师角色重在支持而非主导。孩子的独特想法与自主选择应得到充分维护,包括材料选用和创作路径。尽量减少对创作流程的直接介入,营造无压力的自由氛围供孩子探索。当孩子操作受阻时,教师宜采用启发式引导,协助孩子自行寻找解决途径,而非直接提供答案。亲自然美术活动可自然地承载跨领域学习。观察一朵花时,教师可适时融入花朵构造、生长阶段等基础科学认知。创作结束后,鼓励孩子用自己语言讲述作品内容与构思过程,这有效锻炼其语言组织与叙事能力。组织同伴间的作品分享会,则有助于孩子学习表达、倾听与合作,促进其社会性互动发展。
4.3 活动评价策略
在亲自然环境下的创意美术活动评价中,评价过程整合了成人引导、幼儿自身观点及同伴看法。教师扮演的角色,重点在于捕捉幼儿接触自然材料时的真实反应,留意他们在户外光线变化中如何调整动作,观察树皮拓印时手指的力度控制,记录收集花瓣时表现出的专注时长。这些即时生成的行为切片,比最终完成的树叶拼贴画更能说明个体差异。儿童被鼓励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比如在泥塑活动中描述捏制蜗牛外壳时的犹豫,或是涂抹矿物颜料时的意外发现。这种自我叙述,有助于他们辨认个人偏好与能力边界。幼儿间的相互观察也构成评价维度,同伴可能注意到某人用鹅卵石排列出特别的环形,或者对松果的拼接方式提出不同见解。这类交流潜在地塑造着初步的审美判断。评价覆盖的范畴,自然延伸到儿童如何辨别不同质感的树皮,能否将落果组合成想象中的生物,怎样克服树枝固定的难题,以及在集体搭建“昆虫旅馆”时是否主动传递工具。一幅用枫叶和金盏花瓣制作的“秋日花园”,其价值不仅在于色彩搭配,更在于小作者是否尝试了新的粘贴技法,是否向同伴解释过收集紫色浆果的缘由。当活动告一段落,教师需要整理这些零散记录,转化为儿童能够理解的描述性反馈,指出其拓印时对叶脉的敏锐观察优于同龄人,而在合作搬运枯木时则稍显迟疑。同步地,这些观察结论需借助具体载体传递给家庭——可能是陈列在走廊的树皮画,或是开放日中展示的“泥土动画”创作过程影像。父母由此看见孩子如何用菖蒲叶编织小船,教师则能讨论其面对材料限制时展现的替代方案。
4.4 安全保障策略
在依托亲自然环境展开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完备的安全预案不可或缺。该预案需清晰界定教师在活动全程需承担的安全责任,其核心在于对潜在风险的前置识别与即时响应。活动空间的物理准备是基础环节,户外场地必须配置符合自然情境需求的防护物品,例如处理轻微外伤的医疗包、用于驱避昆虫的喷雾制剂以及减少紫外线影响的防护品。教师个人亦应随身准备基础应急药物,确保幼儿遭遇突发健康问题时能获得最初的关键处置。活动启动前对幼儿的安全引导同样关键,需使其理解在非封闭自然空间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这种引导并非抽象说教,而是结合具体环境特征展开,比如在水域附近进行色彩采集时需明确远离深水区的指令,在植被茂密处观察纹理则需提示避免触碰不明植物或昆虫。涉及行进路径时,强调集体行动与观察交通状况的必要性同样重要。关于火源的认识与规避,应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拼贴或装置创作的情境中自然融入。所有这些沟通的目的,在于逐步提升幼儿身处复杂自然环境时的自主警觉性。活动进行期间,安全职责体现在教师持续性的动态监护上。这种监护要求教师视线不脱离幼儿群体,行为介入及时有效,特别是在幼儿操作自然物或工具进行美术表达时,需对个体行为差异保持高度敏感,随时准备处理因环境互动或材料使用可能引发的意外状况。
五、结论
依托亲自然环境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具有诸多重要意义,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丰富创作素材,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在利用亲自然环境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施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质量,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实现全面发展。幼儿园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亲自然环境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和创新活动形式和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美玲 . 儿童友好理念下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实践路径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2, (05): 170-172.
[2] 白淑鹂 . “亲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美术活动探索 [J]. 中国民族博览 , 2022, (09):227-229.
[3] 张晚晴 . 天人合一理念在幼儿园亲自然色彩体验活动中的应用 [J]. 色彩 , 2022, (03):197-199.
[4] 丁梓函 , 董一瑾 , 朱程艺 , 李美慧 , 杨艺红 . 基于 PDCA 计划循环法的老旧社区自然教育实现模式探索——以南京市建邺区爱达社区为例 [J]. 园林 , 2022, 42 (03): 115-124.
[5] 黄莹 . 亲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儿参加种植活动的意义与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2, (02): 177-179.
注: 此文为新站高新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亲自然背景下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XJG24034]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