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作者

毛敏敏

浙江省宁波大学青藤书院 315300

引言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载体。然而,时空距离带来的意象抽象、情感疏离常使教学效果受限。传统“讲读—背诵”模式易显枯燥,学生难触其神韵。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上述痛点开辟了新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创设沉浸情境、架设认知桥梁、丰富互动体验、延展学习时空。本研究旨在探索技术赋能下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形态,揭示其在激发兴趣、深化理解、涵养素养方面的实践效能,为提升教学质量探寻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策略。

一、具象意象,情境破壁——多媒体助力诗意感知

小学生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往往难以通过文字描述准确构建画面。特别是孤帆远影、大漠孤烟这类浓缩时空的意象,传统教学依赖教师口述和学生想象,效果常不理想。信息技术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弥补这一认知鸿沟。以人教版《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写,包含空间高度和动态气势两个维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数字三千尺和动词飞流,让学生初步感知夸张手法。随后播放庐山瀑布的实景航拍视频,从仰角镜头展示水流自山顶倾泻而下的全过程,配合由远及近的水流声效。视频中清晰呈现瀑布撞击岩石产生的水雾,以及阳光折射形成的彩虹,这些视觉元素帮助学生建立银河落九天的具体联想。这种多媒体呈现具有三个显著优势:一是真实场景还原,避免想象偏差;二是多感官刺激,强化记忆留存;三是即时反馈,学生能当场提出观察疑问。

二、活化诵读,趣味共生——智能工具提升吟诵体验

古诗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传统的诵读训练方式存在练习形式单一、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智能语音评测技术的应用为改善这一现状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这类技术通过实时分析学生的诵读表现,提供客观、可视化的反馈,使诵读练习更加科学有效。教师可以选用“出口成章”或“朗读大师”等智能诵读软件。以《静夜思》教学为例,当学生诵读床前明月光时,系统会立即标注“光”字的声调是否正确;读到“疑是地上霜”时,会提示 "疑 " 字的发音是否清晰;在表现“低头思故乡”时,则会分析语气是否符合思念的情感基调。

这类智能工具通常采用游戏化设计提升学生参与度。例如设置诵读闯关模式,学生需要通过不同难度的诵读挑战才能解锁新的学习内容。系统会记录每次练习的数据,生成直观的进步曲线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教学实践表明,智能诵读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效果。但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手段始终是辅助工具,教师仍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评价标准而忽视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体会。

三、延展时空,厚植底蕴——数字资源拓展文化背景

古诗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古今生活场景的差异。许多古诗中描写的风俗习惯、器物用具等,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数字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弥合这种认知鸿沟,通过直观的视听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背景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科网等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些平台提供了大量与教材配套的数字素材。以人教版《元日》教学为例,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 Σ=Σ 涉及的春节习俗,学生普遍缺乏直观认识。教师可以分步骤引入三类数字资源:

第一步展示数字资源。使用智慧中小学平台上的高清文物图片,展示宋代门神年画的样式细节,包括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形象特征。这些图片经过专业修复,色彩鲜明,能够清晰呈现古代年画的艺术特点。第二步播放教学动画。选择学科网上 3-5 分钟的微课视频,用动画形式演绎年画演变为春联的历史过程。视频中会呈现古人如何用桃木板制作桃符,以及后来如何在纸上书写吉祥话替代桃符的演变过程。第三步拓展文化认知。链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古代春节》专题纪录片片段,时长控制在 8 分钟以内。纪录片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宋代百姓准备年货、张贴春联、燃放爆竹等春节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节日场景认知。通过这种分层递进式的数字资源应用,学生不仅能理解新桃换旧符的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到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的祈福避灾的文化内涵。

四、创意表达,个性共鸣——平台赋能诗意再创造

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解与背诵,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数字创作工具的应用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通过将诗文意境转化为可视化的创作活动,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同时发展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选用画世界、希沃白板等学校常用的创作工具。这些平台操作简单,内置丰富的素材库,适合小学生使用。以《江南》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鱼戏莲叶间的动态意境,然后组织学生使用软件的拼图功能进行创作。学生可以从素材库中选择不同姿态的鱼儿、不同角度的莲叶,通过拖拽组合成个性化画面。软件还支持添加水波纹特效,使画面更具动态感。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为作品配乐并录制解说。平台提供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音效,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选择背景音乐。在班级共享平台上,每位学生都能展示作品并聆听他人创作,这种互动交流有助于拓展审美视角。在具体实施时,建议采用三步走的教学设计:第一步是诗歌研读,重点分析关键意象;第二步是技术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操作;第三步是创作分享,鼓励多样化表达。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过度干预,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同时适时引导他们回归诗歌文本。

结语

信息技术非为替代,而是为小学古诗文教学注入灵动之翼。多媒体、智能工具与数字资源如清泉汇入课堂,在具象意象、活化诵读、厚植文化、激发创造等方面展现了独特价值。其核心在于让技术自然服务于诗情画意,使遥远时空的经典在儿童心中焕发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志良 .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23).

[2] 李秋洁 .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信息化思维的融入路径和应用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 ,2023(10).

[3] 莫美媛 .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J]. 语文课内外 ,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