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实践

作者

杨杏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实践 杨杏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5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信息化、智能化和创新驱动的时代产物,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基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分析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影响。重点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有机融合路径,深化校企合作与实践教育等策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能提升高校教育质量,还能为培养新时代综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关系;当代马克思主义;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以信息化、智能化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对教育领域,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求,成为一个解决的重要课题。

1.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比较分析

1.1传统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

传统生产力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以劳动力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技能水平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能。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其显著特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生产工具较为单一,技术革新的速度较慢,生产力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和机械设备的改良。以物质化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在推动早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逐渐显现出资源消耗大、环境压力高等局限性。

1.2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点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背景下产生,不同于传统生产力依赖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方式,新质生产力注重知识的创造、转化与共享,突出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其核心特点包括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普遍应用、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是生产力发展结构性转型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延续和升华,其发展离不开传统生产力奠定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智能制造依赖于传统工业设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模式上超越了传统生产力,从以“量”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向以“质”为主的创新驱动。

1.4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提升与超越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优化了资源利用方式,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新质生产力通过对知识经济的深度挖掘,推动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转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撑。

2.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2.1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不光包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还包括技术、知识和创新等要素,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经济形态、文化形态及意识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社会结构性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宏观社会背景,塑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新质生产力作为信息化、智能化和创新驱动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改变了生产和经济组织的方式,还影响到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有效传播[1]。

2.2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在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亟需与时俱进,强化对新时代发展成果、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关注,纳入关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和价值体系,提升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另外,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和纸质教材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新质生产力推动的数字化、平台化转型,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灵活与个性化,学生在更加生动、互动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2.3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促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与技术,而这些创新不光是技术进步,更包括创新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思政教育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确保科技创新能够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新型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要求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更新,思政教育结合新兴技术,逐步迈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智能化教学平台、在线教育系统、互动式课堂等技术手段,拓展了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增强了其教育效果。例如,通过虚拟课堂、在线讨论和即时反馈等方式,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思政课程,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和实践能力。

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实践

3.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与区别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课程中,通过隐性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不光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通过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社会热点讨论等形式,融入社会发展与伦理道德的思考。

思政课程是指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进行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通过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程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体系的传授与思想启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3.2融合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技术创新和知识驱动,这要求思政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深化,要紧密结合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思政教育不仅要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中进行,更要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发展。例如,经济学课程结合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理论,探讨科技创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文学课程则可以围绕数字化文化产业、网络文学等内容,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得到体现,怎样通过新型媒介和艺术作品传递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

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和实践机会。通过这一模式,学生在学术上获得专业知识,还能通过接触前沿技术和社会实践,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在参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企业实习和社会调研活动中,能够更直观地感知新技术如何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

4.结论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借助新技术的支持,高校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未来,高校应持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晓江.探索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路径[N].淮南日报,2024-11-08(A03).

[2]李思凡,贾王媛.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政教育模式[N].河南日报·农村版,2024-06-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