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低段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叶卓然
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引言:
小学低段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传统语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分散、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学评”一体化注重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能够整合教学资源,二者结合可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所以深入探究其应用策略,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统领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开发“大情境”统领单元教学,增强教学整体性,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语文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以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此单元围绕“识字”展开,包含《春夏秋冬》《姓氏歌》等课文,人文主题可设定为“多彩的生活”。教师能够创设“走进生活识字乐园”的大情境,将单元内的识字内容串联起来,如在教学《春夏秋冬》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图片,播放相应的风声、雨声等音频,创设“四季乐园”情境,让学生如同置身其中,认识与四季相关的生字;在教学《姓氏歌》时,创设“姓氏大舞台”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游戏等方式,认识不同姓氏的汉字。整个单元教学围绕“走进生活识字乐园”这一情境,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参与识字活动,既提高了识字效率,又感受到生活与语文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单元教学目标。
二、整合资源,助力知识建构
在“教学评”理念的指导下,大单元教学可对相关知识加以梳理,突破单篇教学局限,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完成知识建构。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乡美景”主题展开,包含《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课文,教师可整合单元资源,先播放各地美景视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家乡美景的多样性。例如在教学古诗时,结合图片与音频,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美景意境,把握诗句含义;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借助图片展示各类奇石形态,让学生结合课文描述展开想象,用自身语言进行表达;本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我的家乡真美”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与表达方式,介绍自己家乡的美景;最后,在语文园地中,通过“日积月累”巩固与美景相关的词语,“展示台”供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家乡美景图画。如此整合资源,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家乡美景,构建起相关知识,提升了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
三、设计任务,促进自主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设计合理学习任务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大单元教学可依据单元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规划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夏天”主题,收录《古诗二首》《浪花》《荷叶圆圆》《要下雨了》等课文,基于此,教师可设计“夏日小侦探”系列任务:初级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夏天景物的词语与句子,用横线标注,培养信息提取能力;中级任务为分组讨论夏天景物特点,比如荷叶的形状、浪花的样子等,用简单语言描述,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高级任务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关于夏天其他景物的文字,例如“夏天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草丛中飞舞”,培养写作能力。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阅读、思考、交流,教师通过巡视、检查作业等方式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针对问题及时指导,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四、多元评价,提升学习成效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知识掌握情况与情感态度,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以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识字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课堂上,教师及时评价学生识字表现,如用“你读生字的发音很准确”“你能根据字形编出有趣的儿歌”等话语给予肯定与鼓励;课后,安排学生从是否认识本单元生字、能否正确书写等方面进行自评,引导其自我反思,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互评,让同桌互相检查生字书写,依据书写规范程度和整洁度进行评价,促使彼此借鉴优点;单元结束时,通过识字小测试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结合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表现,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其了解自身学习成果,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提升识字学习成效。
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低段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与活力,通过创设情境统领教学、整合资源助力知识建构、设计任务促进自主学习及多元评价提升学习成效等策略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分散、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让学生在整体性、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应积极践行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并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为小学低段学生打造更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其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
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云彩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构建 [J]. 作家天地 ,2025,(16):57-60.
[2] 游小芳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38):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