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

作者

孙洁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棠城分校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能够将教材中的复杂、抽象知识转化为简单、生动的数学知识,显著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理清数学知识脉络,强化数学实践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倡导“减负提质”,旨在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即“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重视对教学内容情境的探究[1]。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小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启发数学思维,掌握“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和技巧。首先,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中,教师播放一段小兔子去超市购物的视频,进行“小数加减法”课程导入。教师提问:“小兔子都买了什么呀?它们的单价是多少钱?”学生回答:“小兔子买了一本笔记本,花费 4.5元;一支铅笔,花了1.2 元;买了一块橡皮,花费0.8 元”。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兔子一共在超时花了多少钱吗?”学生回答:“4.5 元+1.2 元 +0.8 元”。那么,小兔子给了售货员阿姨 10 元钱,会找回来多少钱呢?学生回答:10 元 -4.5 元 -1.2 元 -0.8 元,即:3.5 元。在这段教学视频中,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小兔子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

二、营造趣味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促进了教育领域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趣味课堂,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等,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性学习服务,致力于提高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鸡、兔一起做早操”的视频,首先,让兔和鸡分别抬起一只脚;再抬起一只脚,所有的鸡都摔倒了;兔还有两只脚稳定地站着。这时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一课堂小插曲让学生明确“全是鸡”的条件下,剩下的脚全是兔。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使这一抽象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生能够在探究“鸡兔同笼”问题中掌握具体学习方法,建构空间逻辑思维,进而提高问题解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生活实例,培养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融入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探索兴趣,以此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能力。数字技术距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近,能够改变单一、系统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能力 [2]。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数字化手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例探索,以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圆的数学性质,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呈现出实际生活中的圆的属性,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在使用圆规进行圆的绘制中,能够精准计算出圆的面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借助交互式白板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圆”的几何概念,使学生能够进行数学知识探究学习。最后,在圆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能通过结合“视频资料”,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数学关系,为进行圆的面积、体积求解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双减”政策,教师将“减负提质”进行到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赋能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灵活的学习服务,致力于通过具体学习情况、具体生活实例、具体学习方法强化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思想,从而提升课程学习综合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帮助学生深耕数学课堂知识,树立数学学习自信,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全面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夏帆. 以信息技术助力“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小学生 ( 上旬刊 ),2025,(04):7-9.

[2] 宁炎锋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J]. 吉林教育 ,2025,(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