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普惠民办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中“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协同策略研究

作者

李慧

东胜区东方幼儿园 017000

引言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过渡到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关键时期,其中“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被视为两大核心任务。学习准备包括注意力、语言理解、初步逻辑能力与任务执行力,而习惯养成则涵盖行为规范、时间意识、情绪调节与规则意识等社会性维度。二者协同发展将直接影响儿童进入小学后的课堂适应、学习效能与心理稳定。然而在普惠民办幼儿园实践中,这两类能力的培养常常存在目标割裂与路径分离现象,学习准备成为重点,行为习惯却被边缘化,导致儿童知识具备而行为失序、认知清晰而行为混乱。基于此,本文聚焦“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的协同关系,探讨普惠园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构建有效衔接策略,增强儿童自主性、规则感与持续性学习意愿,为教育衔接实践提供现实路径。

一、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协同关系的逻辑基础

“学习准备”强调的是儿童对学习任务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和初步知识结构,是儿童进入学科学习系统的基础。而“习惯养成”则构成了儿童行为稳定、专注持久、情绪可控的内在支撑。二者并非孤立运作,反而构成一种深层互动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巩固学习准备成果,使学习行为稳定而持久,而系统的学习准备又为习惯的内化提供认知与经验基础。儿童若缺乏专注、坚持与时间意识,即使具备初步识字或数概能力,也难以有效完成任务;反之,若没有任务理解与认知能力的支持,行为习惯也容易停留在形式模仿而非内在驱动。

特别是在大班阶段,儿童逐步建立起学习动机、规则意识与自主行为框架,这一时期正是学习准备向学习能力过渡、生活习惯向行为模式转化的关键节点。此时若两者发展脱节,容易导致儿童在小学阶段出现学会却不会用、理解却不守规的现象,增加适应压力。因此,衔接教育中应将“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视为一体两面,融合于教学活动、日常管理与情境支持中,构建从认知到行为、从理解到执行的完整成长链条。

二、普惠民办园衔接实践中存在的目标分离与路径偏差问题

当前普惠民办园在推进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行为”的育人取向,教学安排主要围绕语言、数学等学业内容展开,而忽视了与之配套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建构。部分园所将“学习准备”简化为知识点的传授与训练,如识字、计算、拼音预习等,而将“习惯养成”仅作为班级常规管理内容交由教师经验处理,缺乏系统设计与目标导向,导致教学结构中两类目标错位发展,难以形成有机融合。

这一偏差的产生,部分源于教师对衔接内涵的理解不足,对“学习准备”的认识仍停留在认知层面,对“习惯养成”则缺少科学把握与系统干预手段。此外,部分园所在课程设置上仍采取分科模式,语言课上重读写,行为课上讲规则,两者缺乏交叉融合,未能在真实学习情境中调动儿童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能力。管理层对衔接工作的整体统筹不足、资源配置倾斜不均也进一步弱化了行为习惯在衔接体系中的地位,使“知识先行”成为默认路径,而忽视了学习行为的可持续基础构建。

三、协同推进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的教学组织机制

要实现“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的有效协同,需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四个层面进行整体统筹。首先,课程设计应打破认知与行为的二元分立,将学习行为的规范性目标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在语言学习任务中引导儿童遵守发言秩序、坚持任务完成、倾听他人表达等,在数学活动中强化操作顺序、控制节奏与专注持续时间,使学习内容成为习惯训练的载体,习惯形成推动认知能力的稳定发展。

教学组织上,应以日常生活与情境模拟为依托,将“学习”与“行为”统一融入活动流程中。在环节设置上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与规则导入,在过程中关注任务坚持与行为执行,在评价中突出行为反思与同伴观察,逐步构建以习惯引导认知、以任务巩固习惯的互动结构。教师在指导中要注重引导而非替代,避免在活动中一味纠正错误而忽略引导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通过鼓励、提问、反馈等方式使儿童逐步建构自主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行为模式。

同时,教学评价应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既关注儿童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重视其学习行为的稳定性、主动性与持续性表现。在教学反馈中应强化儿童对自身行为的觉察与反思能力,形成目标明晰、执行明确、评价清晰的教学闭环,促进“学习”与“习惯”的双重成长。

四、优化环境与家庭联动机制提升协同效能

“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的协同发展不仅是课堂中的教学任务,也依赖于园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系统支持。园所应在空间设置与制度安排上强化对学习行为的引导功能,如通过设置任务展示区、行为记录墙、时间提醒装置等方式,使儿童在日常中形成对行为目标的视觉认知与结构化记忆。教室环境应注重秩序感、功能明确与操作便利,为儿童提供规则清晰、行为自觉的实践场所,促进其在互动中持续强化行为模式。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场域,其支持系统直接影响园所育人目标的落地效果。教师应通过家长会、成长记录册与个别访谈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减少过度干预、提升行为一致性,并在家庭生活中建立学习时段、任务提醒、行为表扬等机制,构建家庭中的学习节奏与行为结构。同时,应鼓励家长参与园所相关活动,如家庭任务设计、亲子合作项目、行为展示活动等,使家园在内容目标、方法路径与行为反馈上保持协调,构建起从园所到家庭、从集体到个体的能力迁移桥梁,强化儿童在不同场景中的习惯稳定性与学习主动性。

结语

“学习准备”与“习惯养成”作为幼小衔接中两项核心任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互为支撑、不可分割。普惠民办幼儿园要突破资源限制与路径固化的局限,需以整合思维推进二者协同,构建结构紧密、功能互补的教学与支持体系。通过课程设计的统筹优化、教学活动的路径融合、教师策略的行为引导与家园环境的系统配合,方能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效能与行为自主性,助力其顺利迈入小学阶段。未来,应持续深化协同机制的制度建设与专业支持,以推动普惠园衔接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与实践化,为儿童发展打造稳固、连续、协调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施艺苑 . 幼小衔接背景下初探大班幼儿学习准备 [J]. 文科爱好者 ,2024,(01):207-209.

[2] 王春丽 . 全程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学习准备培养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48/d.cnki.ggzsu.2024.000239.

[3] 吴婧 . 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3,(09):39-42.